2025年4月15日,由四方维、与非网、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的 “2025 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发展论坛” 成功举办。

图 | 2025 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发展论坛现场
有人说提高效率是制造企业的生命线,智能制造正在成为牵动这根生命线的抓手。
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为3109.2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从2024年的3494.8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9989.9亿美元,期内年复合增长率为14.0%。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智能制造产业依旧面临挑战。比如,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互联互通不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人才短缺;网络安全风险加剧;标准体系不完善,跨行业协同困难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智能化进程的规模化落地。
智能制造挑战重重,解决之钥在哪?
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围绕工业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及物联网应用,深度探讨了机器人技术、传感器解决方案、RISC-V生态等前沿实践。
- 
优傲机器人助力智能制造
 

图 | 优傲华东区渠道负责人 陈金坛
随着全球制造业面临用工环境变化、熟练工人短缺、成本上升以及全球化竞争等多重压力,协作机器人作为新兴解决方案,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它们结构紧凑、灵活部署,无需安全围栏即可与人类亲密协作,且编程简单易学,安装快速便捷,投资回报迅速。这些特性使其在制造业中备受青睐,尤其在小批量生产、季节性订单等场景中,能够极大地缩短换线时间和重新部署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优傲华东区渠道负责人陈金坛在其主题为《优傲机器人助力智能制造》的分享中表示:“协作机器人是从这5、6年才开始起量的,当前每年出货量正在成倍递增,根据有关机构统计,2024年中国一共部署了3万多台协作机器人。”
随着协作机器人产业的逐渐成熟,今天全世界有2000多个协作机器人品牌,而优傲作为协作机器人市场的鼻祖,自2008年推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应用的协作机器人UR5以来,优傲不断推陈出新,2015年推出桌面型协作机器人UR3,2018年推出最新款E系列机器人,如今优傲在全球范围内累积销售了超过5万台协作型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过50%,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
- 
泰克科技赋能智能制造:从实验室到产线的测试革命
 

在智能制造的宏大版图里,测试环节是确保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对此,泰克科技华东区资深应用工程师阿比亚斯在其主题为《泰克科技赋能智能制造:从实验室到产线的测试革命》的分享中介绍道: “在产品研发阶段,测试测量技术能够验证设计的正确性,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降低研发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设备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严格的质量标准,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并改进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阿比亚斯展示了泰克科技4系和2系MSO示波器在智能制造中的关键作用。其中,4 系MSO 示波器是高精度实验室测试的标杆,具备 12 位 ADC,垂直分辨率高,能更精细查看低频信号,还有强大的自动化功率分析软件和混合域分析能力;而2系MSO 示波器则更具便携性与灵活性,不仅设计紧凑轻薄,操作简单直观,还支持多种软件套件,可实现跨设备远程操作和数据管理分析。
- 
元器件厂商:怎样赢得国际品牌的信任?
 

图 | 捷普公司全球商品管理总监 Chris Goh
智能制造飞速发展,从智能工厂到智能产品,每一步都离不开元器件的支撑。而对于起步较晚的本土芯片品牌来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除了自身产品过硬外,如何才能顺利出海,或者进入国际型公司的供应链?
对此,捷普公司全球商品管理总监Chris Goh在其主题为《元器件厂商:怎样赢得国际品牌的信任?》的分享中指出,元器件厂商赢得国际品牌信任,需从三个关键要素着手。
首先,在个人及品牌形象方面,要打造双语网站,展示专业化品牌,确保销售团队专业合规,提供高质量英文资料,并在目标国家设立销售据点。
其次,在商务接洽上,应构建关键 / 全球客户管理模型,熟悉全球合同条款,理解客户在总成本、环境指标、供应风险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双向拜访,追求双赢合作成果。
最后,技术信誉至关重要,厂商需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如 ISO9001、IATF16949 等,保持文件可追溯性,实现稳定交付,提供可靠的失效分析报告,在问题出现时透明沟通、积极解决。
此外,Chris提到,捷普的供应链覆盖了3.6万+家全球供应商,70万+个零部件,年支出超250亿美元。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经验,捷普可提供全面的采购和供应链服务,涵盖市场情报、咨询服务、管理服务等领域。通过供给订阅、需求订阅、定制情报报告等方式,为从业者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
- 
WPG加速电子分销数智化转型
 

图 | 大联大商贸中国区总裁 沈維中
在电子产业链中,分销环节作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也在积极寻求变革与突破。作为全球半导体芯片代理第二,居安思危,正在积极拥抱数智化转型。
对此,大联大商贸中国区总裁沈維中在其题为《WPG加速电子分销数智化转型》的分享中指出:“电子分销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全球芯片采购周期延长30%,80%的中小企业因信息不对称错失替代料机会,分销商利润率也因同质化竞争被挤压至不足5%。”
在此背景下,大联大和四方维在去年11月宣布将共同打造数智赋能的元器件在线商务平台,结合双方的大大网、Bom2buy平台,为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和行业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提供灵活、高效、智慧、可靠的在线元器件采购方案。
对此,沈維中表示:“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计划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北美和东南亚市场目标用户达到10万,并在2025年第二季度整合EDA工具链,推出‘设计-采购’协同模块。到2026年,还将引入AI自主定价系统,降低90%的人为干预,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 
西门子供应链:要加入我们,先了解我们
 

图 | 西门子区域物料采购经理 石菲菲
智能制造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背后,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是关键支撑 。那么,对于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来说,如何在智造环节确保自身的供应链韧性呢?
对此,西门子区域物料采购经理石菲菲在其题为《西门子供应链:要加入我们,先了解我们》的分享中表示:“基于China for China的策略,西门子正在探索本土供应链建设,在此过程中,将关注本土芯片厂商的供应链透明度,包括COO、IP和EDA设计工具等。”
“网络安全很重要,西门子工厂之前经历过供应商因为自身网络受到攻击,导致供应链断裂的问题,因此在准入门槛方面会严把关,其中网络安全是考核重点之一。此外,在全球减碳目标下,可持续发展也是西门子在建立供应商时需要考虑的点。” 石菲菲补充道。
除了以上提到的点外,石菲菲还呼吁:“国内品牌供应商,不要停留在对国际厂商的Pin-to-Pin替代上,而应该和终端厂商一起,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务,如果是行业普遍需求,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出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创新和更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市场空间。”
- 
工业传感器信号调理和传输解决方案
 

图 | 晶华微副总经理 施俊强
国产芯片正在一步步稳扎稳打,不断赢得客户的信任,晶华微在工业领域的经验就是如此。
“从第一颗HART调制解调芯片开始,经过20年的耕耘,我们已经将产品谱系拓展到了ADC、DAC、运放,以及信号调理与传输的单芯片解决方案,由于我们是工业品质,产品稳定性非常高,所以受到了终端客户的认可,已经实现每年几百万颗的出货量。”,晶华微副总经理施俊强在其题为《工业传感器信号调理和传输解决方案》的分享中表示。
施俊强介绍道,SD25Fx01系列是晶华微第三代信号调理SoC芯片,具有高精度(温漂低至10ppm/℃)、低功耗(典型功耗2mA)和高集成度特点。该芯片支持压力、温度、液位等多类传感器信号处理,内置可编程校准算法,可实现对传感器零点漂移、非线性输出和温度漂移的智能补偿。
在工业通信领域,晶华微的HART调制解调芯片(如SD2017B)和4-20mA DAC芯片(如SD24A421)已实现完全国产化,工作温度范围覆盖-55℃至+125℃,兼容国际标准并具备更低功耗,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压力变送器、流量计等工业场景。
此外,施俊强提到,晶华微正在通过"芯片+算法+方案"的闭环开发系统,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量产的端到端支持,体现真正的“中国芯片”竞争力。
- 
ADI创新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共同实现产业转型
 

图 | ADI公司中国区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经理 祝臻
电子元器件和经过优化的设计方案,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在智能制造领域,ADI的创新技术正深度赋能机器人技术、工业连接、边缘检测等关键场景,涵盖感知、测量、驱动、有线/无线连接等,助力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ADI公司中国区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经理祝臻在其题为《ADI创新技术赋能智能制造,共同实现产业转型》的分享中透露,在工业4.0赛道上,国内外头部企业都是ADI的客户,比如西门子、汇川、艾默生、霍尼韦尔、和利时、中控等,ADI的产品之所以在工业领域受欢迎,主要归功于其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此外,祝臻以如今非常火热的机器人赛道为例,与ADI所能提供的关键组件结合,跟大家介绍了市场技术需求情况。
其中包括,ADI的精密传感和测量技术可为末端执行器和机械手臂提供高效的力检测能力,提升过载保护功能,使系统更加稳健可靠。同时,ADI的低功耗信号调理技术可为示教器和人机接口设计提供支持,不仅能延长电池寿命,还能实现轻巧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无线控制器设计。
在连接方面,ADI正通过低延迟工业以太网技术、无线收发器以及鲁棒的隔离接口解决方案,为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卓越的连接能力。其中,过程控制领域所用的10BASE-T1L和ETHERNET-APL技术实现了长达1公里以上的稳定连接,支持多传感器协同工作,可显著提升工厂的智能化水平。
总之,ADI的解决方案不仅着眼于当前需求,更致力于推动未来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从机器人技术到工厂连接,从边缘智能到过程控制,ADI以创新技术为基石,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
- 
智能供应链管理
 

图 | 四方维SaaS产品售前经理 张宇
智能制造是一个完整生态,离不开上下游产业协同。传统供应链在信息流通、需求预测、协同运作等方面存在滞后性,难以适配智能制造的高效、精准要求。挑战面前,解决之钥在哪?
四方维SaaS产品售前经理张宇在其题为《智能供应链管理》的分享中介绍了智能供应链管理方案,引发行业关注。
其中,他提到,面对电子物料生命周期短、合规要求严苛等挑战,四方维的BOM健康度检测系统从YTEOL(生命周期终止)、RoHS合规性、交期、碳排放等十余个维度进行综合风险评估。通过实时监测市场动态与风险变化,系统可及时触发警报,支持企业快速调整采购策略,避免断供或合规风险,显著提升供应链抗干扰能力。
传统询价流程效率低、成本透明度不足等问题也会在四方维的解决方案中得到破解。其数字化平台支持电子料需求合并、供应商自动分配、历史报价对比等功能,结合海量替代料推荐和供应商溯源能力,将询价周期缩短50%以上。同时,规范化的价格数据管理提升了采购合规性,为企业成本竞争力和供应商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 
青稞RISC-V+USB/蓝牙/以太网全面赋能工业物联网应用
 

图 | 沁恒微电子技术总监 杨勇
在迈向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工业物联网作为关键支撑,让设备、系统、人之间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数据实时交互,进而驱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与精细化。而这其中,芯片技术又是工业物联网得以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沁恒微电子技术总监杨勇在其题为《青稞RISC-V+USB/蓝牙/以太网全面赋能工业物联网应用》的分享中介绍道:“凭借全栈自研的处理器内核(青稞RISC-V/E8051)和高速接口IP(USB/蓝牙/以太网PHY),沁恒微电子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到协议栈的全程可控。其‘核心+接口’一体化架构避免了第三方IP授权依赖,显著降低了芯片设计成本与开发周期。以工业网关芯片CH32V317为例,内置以太网PHY和RISC-V内核,仅需4线网络接口即可实现极简外围设计,兼顾性能与成本优势。”
在垂直场景落地方面,沁恒微电子的方案已经深入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比如在工业控制中,通过USB隔离扩展技术(CH318)提升设备兼容性;在智能表计中,通过蓝牙5.4+分段LCD控制器实现无编程抄表;在医疗与消费电子中,采用8kHz高轮询率无线外设(如电竞鼠标)打破传统主从架构限制。
综上,本次论坛不仅呈现了协作机器人、工业物联网、智能供应链等领域的最新突破,更揭示了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三大核心趋势: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端到端的数字化协同、以及绿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来源: 与非网,作者: 夏珍,原文链接: /article/1826592.html
								
								
								
1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