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VDA 6.3如何审核“看不见”的风险?

10/11 09:55
833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在“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DV)的时代,一辆车不仅仅是硬件的集合体,更是复杂的软件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ECU)、固件(Firmware)以及传感器网络的深度融合体。越来越多的汽车功能——从动力控制到智能座舱,从ADAS自动驾驶——都由软件来驱动。

然而,软件最大的特征是看不见、摸不着。与传统零部件的尺寸、重量、材料不同,软件的风险往往隐藏在需求定义、代码逻辑、接口兼容性以及版本管理中。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带来的是全车功能失效、安全事故甚至召回危机。

这就引出了一个前沿的问题:VDA 6.3过程审核,如何在软件和固件开发中发挥作用?


1. 软件项目的“看不见”风险在哪里?

在审核中,常见的硬件过程问题是焊接不良、尺寸偏差、工艺不稳定;而在软件领域,风险则更加隐蔽:

需求定义模糊:需求文档没有覆盖用户场景,导致开发目标偏差。

接口管理不清晰:不同供应商的软硬件接口缺乏一致性,容易在集成测试阶段爆雷。

版本控制混乱:多个迭代版本并行开发,但缺乏严格的配置管理。

验证不足:测试场景覆盖率低,尤其是极端使用工况没有得到验证。

知识转移断层:关键开发人员流失,缺少文档沉淀。

这些问题比传统制造缺陷更难以“肉眼”发现,却足以造成全局性风险。


2. VDA 6.3如何切入软件过程审核?

当然,软件的过程审核首先推荐的是用Automotive Spice而不是VDA 6.3。

其次,虽然VDA 6.3诞生于汽车零部件制造背景,但其核心原则——过程导向、风险识别、持续改进——同样适用于软件开发

在软件领域,可以这样落地:

P2 项目管理:检查项目计划是否覆盖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需求、设计、实现、验证、维护)。关注里程碑定义是否清晰,风险是否提前识别。

P3 产品开发(概念阶段):需求是否通过系统工程方法分解?接口和功能定义是否与整车架构匹配?

P4 产品和过程开发(实现阶段):代码规范、固件开发流程、版本管理工具(如Git)的应用是否到位?是否有定期的Peer Review?

P5 供应商管理:第三方软件、开源组件是否经过合规性和安全性审查?TISAX/ISO 21434等信息安全要求是否被考虑?

P6 过程分析:测试覆盖率、回归测试和验证计划是否可量化?关键故障模式(如功能安全ASIL要求)是否被验证?

P7 客户关切:最终交付的软件包是否满足OEM的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求?交付物(如Release Notes)是否透明?


3. 案例对比:一行代码引发的质量危机

新能源车企在量产后发现车辆OTA升级失败,导致部分车型动力受限。根本原因是一处代码版本分支管理不当:工程师在开发测试环境修改了控制逻辑,却被误合并到量产分支,未经过完整回归测试。

如果从VDA 6.3视角审核:

在P4阶段,就应当要求开发团队证明其版本控制和变更管理的流程有效;

在P6阶段,审核员应要求出具回归测试覆盖率报告,确保关键功能逻辑不会因版本更新而出错。

由此可见,过程审核是发现“看不见”风险的放大镜


4. 软件时代,审核员的转型

未来的VDA 6.3审核员,不仅要懂汽车制造工艺,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了解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V-Model、Agile、DevOps)

熟悉功能安全(ISO 26262)、网络安全(ISO 21434)的基本要求;

能够提出跨领域问题,比如:“你的软件版本管理和硬件BOM之间如何保持一致?”

这对审核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必然的转型方向。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风险往往隐藏在一行看似不起眼的代码里。VDA 6.3的价值,不在于发现“有形”的缺陷,而在于建立一种面向过程、系统化识别和预防风险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把VDA 6.3的原则应用到软件和固件开发中,它就不再只是一个“制造过程审核工具”,而是一个帮助企业在数字化时代驾驭复杂性的质量保障武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