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法半导体汽车电子市场及应用总监、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负责人付志凯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传统的12V电气系统正逐渐难以支撑整车高功率、智能化与高冗余的用电需求。48V系统,作为“中压平台”的代表,正在成为全球汽车电气架构升级的关键方向之一。相比12V系统,它在能效、线束减重、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并已在混合动力系统、电子涡轮、线控底盘等中高功率应用中初具规模。
在这一变革趋势中,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提供商,凭借其在功率器件、电源管理、智能开关、控制MCU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正在加速推动48V系统的标准化、量产化和平台化。为进一步了解ST在48V系统上的产品布局、技术路线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与非网专访了意法半导体汽车电子市场及应用总监、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负责人付志凯。
在本次对话中,付志凯对与非网记者系统阐述了48V系统的产业价值、应用趋势与技术挑战,深入解析了ST在功能安全、功率密度、能量管理与系统冗余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并分享了多个与整车厂合作开发的落地案例,展示了ST如何以芯片平台能力助力汽车电气架构的持续演进。

以下为采访内容全文:
记者:请简要回顾汽车电气架构从6V、12V到48V的发展历程,48V系统为何成为当下的关键转型方向?
付志凯:汽车的电气系统在过去百年间经历了从6V到12V的演进。随着ADAS、信息娱乐系统等智能电气设备的增加,12V系统逐渐难以满足整车日益增长的功率与能效需求。如今,48V系统正凭借更高能效、更小线束、更好功率输出的优势,成为汽车电气架构升级的趋势。
特别是在高阶功能如线控转向(SbW)、电子机械制动(EMB)等应用需求推动下,48V系统能解决现实中的大功率输出问题,这在12V系统架构下实现起来代价较大。
记者:目前48V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何?预计何时将迎来大规模普及?
付志凯:自2023年底以来,48V 系统一直是大家踊跃参与讨论的话题, 从电子电气架构设计,新技术导入,行业标准,系统收益,产业链支撑和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包括从全球到中国区域, 车厂到Tier1再到芯片供应商, 从系统级考虑到器件设计要求。
大体上,我们判断48V EEA 配电系统的渗透和发展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27年前后,主流新能源品牌的48V车型开始入市,产业链初步形成;而第二阶段预计在此之后的几年间,随着传统OEM加入与成本下降,48V将渗透更多车型和细分市场;但当前谈全面普及为时尚早,仍需产业链合力推动。
记者:ST为何坚定押注48V系统?其主要技术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付志凯:意法半导体在48V系统领域具备多重技术优势。首先,意法半导体发明了BCD(双极-CMOS-DMOS)工艺,并荣获IEEE里程碑奖。这项基础技术能够在单片上集成高精度模拟、高性能数字和高功率元器件,从而开发高效、稳健的电源管理解决方案。
其次,意法半导体独有的VIPower(垂直智能功率)工艺为中/高功率汽车负载提供电源控制、保护和诊断功能。该垂直架构制造工艺具有高功率密度的特点,可实现紧凑、高效的电源设计。 此外,意法半导体为市场提供品种齐全的汽车级低压MOSFET产品,这些MOSFET为汽车应用的高要求专门设计,并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具有卓越的性能,包括但不限于导通电阻(RDS(on))小,开关速度快,耐雪崩能力强等等。
除了以上技术,意法半导体还拥有丰富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相关的产品研发经验,涵盖了智能配电开关、负载驱动器和电源管理系统,包括电动助力转向 (EPS)、电控液压制动 (EHB)、安全气囊、线控转向 (SBW) 、电控机械制动 (EMB) 等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关键领域。ST尤为重视功能安全的应用,所以我们对于产品工艺的可靠性和功能安全设计的要求都非常高。ST 在相关市场应用中,有着非常深厚的产品开发经验和系统应用积累,并拥有很好的创新成绩。
我想强调的是市场对从12V到48V的转型到晶圆工艺、 封装设计、电路设计、 测试标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ST在掌握了先进工艺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内外知名车厂深入交流系统需求,开发和定义了一系列符合48V 标准的器件和方案。 ST愿结合自身产品布局特点和系统经验,助力中国车厂快速转向48V E/E电子电气架构。
记者:谈到安全,针对48V系统,ST如何构建从芯片到系统的功能安全闭环机制?
付志凯:意法半导体正积极推进其功能安全解决方案的部署,开发从芯片到整个系统的各种闭环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策略是软硬结合,整合强大的硬件功能(例如内置自检、实时诊断和故障控制机制)与持续监控系统健康状况的先进软件算法。这种整体方案确保快速检测和缓解故障,实现故障安全机制和带故障运行功能,这些优势对于 48V 汽车应用至关重要。尽管这个创新领域仍然是充满变数,但是,意法半导体致力于提供可扩展且经过标准化机构认证的安全架构,以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标准。随着这些解决方案的成熟,我们期待分享更多详细的更新信息。
记者:ST目前已量产落地的48V产品有哪些?可否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
付志凯:ST已构建了完整的48V系统产品矩阵,涵盖多个关键领域。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对供电网络的高可靠性和丰富的高阶诊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Ti2Fuse控制器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该控制器具备保护曲线可编程、数字化诊断、软启动以及快速关断用于故障隔离等特性,赋予其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配电中稳定且可靠的表现。
与此同时,ST提供的高边智能开关适用于12V、24V及48V汽车配电网络,主要用于配电节点控制和负载驱动,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针对电机驱动需求,ST推出了三相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该驱动器集成化栅极驱动器,兼容12V、24V及48V系统,广泛应用于EPS(电动助力转向)、TMS(热管理系统)和EPB(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并支持外部MOSFET以优化功率密度。
此外,低压MOSFET系列产品STripFET F7/F8针对48V系统进行了能效和可靠性的优化,确保系统运行的高效与稳定。
面向未来,Stellar G系列MCU作为下一代高性能控制器,顺应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支持高带宽以太网作为通信主干网络,具备大容量存储空间和集成以太网音频路由功能,同时配备丰富的PMIC电源管理和DC-DC转换器产品组合,为智能汽车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控制与电源支持。
记者:面对48V系统在EMC、电弧、安全等方面的挑战,ST有哪些应对策略?
付志凯:48V系统面临多项技术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电弧问题,通过电子互锁机制及连接器结构的优化,确保在接插前实现良好接触,从而有效避免电弧产生;其次,在电磁兼容(EMC)和电磁干扰(EMI)抑制方面,依据ISO 21780等相关标准,可以优化导线布线、电源拓扑结构及系统级设计;此外,系统能量管理是关键,在多电压共存的应用场景中,合理优化能量分配与热管理策略;最后,在双电压地线设计方面,采用隔离电容及接地冗余路径,有效防止12V低压系统因干扰或故障而受到损坏。
ST通过平台化、标准化的芯片方案,解决上述挑战,为客户提供“芯片-系统-安全”闭环设计。
记者:ST如何支持L3+智能驾驶下更高冗余性的需求?
付志凯:L3+级别系统对功能安全和电源冗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需求,ST制定了多项策略以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首先,ST构建双源供电架构(如DC-DC转换器、48V电池及PNG电路),以实现电源的冗余隔离;其次,ST推出具备自检、数字诊断和热保护功能的智能开关产品;同时,通过符合ASIL-D级的OR-ing芯片实现板级供电的冗余保障;此外,借助高性能的PMIC为SoC和MCU等核心控制器提供稳定且可靠的电源支持。在制动系统方面,ST集成MCU与MOSFET,构建高响应且具备双路径冗余的架构。
记者:您如何看待12V与48V双电压系统并存的趋势?ST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付志凯: 我们认为48V系统将与12V系统长期共存,但48V系统有望在未来成为主导电压平台。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短期内由于供应链不成熟以及系统收益层面的考量等,高功率负载将优先向48V系统转移,而中小功率负载仍将维持在12V系统;其次,随着成本的逐步降低及系统效益的提升,中长期内48V系统的应用比例将持续扩大,这种变化尤其会凸显在12V与48V双电压系统长期并存的传统车厂。
目前,ST已准备好全套产品方案,无论哪种电压系统,ST都有着非常完善的产品和规划,包括PMIC 电源管理、DC-DC电压变换器、电机驱动解决方案、智能开关、适合12V和48V系统的各种低压MOSFET,以及适合主动悬架、门控等特定应用的专用产品。
记者:在48V电动增压器、电动水泵、风扇等高功率负载应用中,ST的三相驱动器L9908有哪些核心优势?
付志凯:L9908 是ST 一款高可靠性、ASIL-D高功能安全,高集成度,一款非常成熟的兼容12V/24V/48V 系统的三相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 已经在EPS、TMS、电子刹车等应用中大量使用。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够驱动外部低压 MOSFET,使设计人员能够根据特定负载要求选择最适合的 MOSFET,从而优化系统的功率密度和能效。
记者:意法半导体的双向DC-DC转换器可实现48V与12V之间的能量互转,请问该方案在效率、EMI控制及隔离方面有哪些独特设计?
付志凯:ST基于STi2GaN + BCD工艺的创新性方案,小小身材,大大能量,在10x10 mm封装内实现1KW级别,高效(97% 转换效率),符合功能安全ASIL B的双向DC-DC电源管理 方案。转换器利用低压 GaN 半桥,确保开关能效和可靠性出色,有助于提高整体性能。
展望未来,48V系统不仅是对传统12V架构的电压升级,更是智能电动汽车走向平台化、模块化与高效能发展的关键跳板。在“12V + 48V + 高压主驱”三电压共存的格局下,48V将逐步承担起中功率核心子系统的供电任务,尤其在L2+/L3自动驾驶阶段,其在电动底盘、电动制动与能量回收等场景中的价值将持续释放。
ST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凭借覆盖功率器件、智能开关、DC-DC转换器、控制MCU和功能安全平台的全栈产品布局,ST不仅实现了对48V系统核心需求的精准响应,也通过与全球及中国本土车企的深度合作,不断推动标准定义与产业落地,为下一代电动汽车铺设坚实底座。
来源: 与非网,作者: 李坚,原文链接: /article/1870476.html
2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