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自动驾驶“轨道化”落地是否可行?

12小时前
58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最近在和小伙伴交流过程中,谈及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自动驾驶是否可以“轨道化”落地,所谓的“轨道化”,就是为自动驾驶汽车建设一套专属的、物理或虚拟的标准化通行路径,让车辆在受限但高效的通道中行驶。这个想法其实是把复杂的城市交通问题“降维”到可控通道中处理,再整合能源供给、调度与运营系统,这一方案理论上可以同时提升效率与安全。但问题是,这个构想真的能大规模落地吗?

轨道化到底是什么?

自动驾驶“轨道化”可以从几种方式来实现。最极端的是物理轨道,就像有轨电车或轻轨那样,为车辆专门铺设一条固定轨道,车辆通过轮轨或接触网取电并保持定位,这时车辆本身更像是一个可搭载乘客或货物的移动载体。还有温和一些的方式是改造如安装感应充电线圈、感应线或埋入式能量传输设备等路面和路侧设施,使车辆在特定通道上行驶时能够动态充电。再轻量一些,是铺设“虚拟轨道”,即通过高精地图、路侧定位基站、车路协同(V2X)以及强制执行的通行规则,在数字层面把某条道路固化为自动驾驶专属车道,而路面和车辆本身不做物理改动。还存在一些混合模式,如在城市干线、物流走廊等高需求路段做部分物理改造,在其他路段采用虚拟化与标准化规范,实现类似效果。

其实无论是哪种形态,目标都是基本一致,那就是提高确定性、减少感知歧义、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车辆自身的复杂度和冗余度。理论上,轨道化能把自动驾驶从“开放世界”难题转变为“受限世界”问题,在受限环境中,很多不确定性都可以通过工程手段排除。

技术的优势与瓶颈分别在哪?

毋庸置疑,“轨道化”的受限路径能显著降低感知与决策的复杂度。自动驾驶的一个核心难题是对环境进行长期、可靠的理解;当车辆只需在预定义、标准化的通道中行驶,路缘、车道线、交通设施和行为模式都高度一致,感知模型的泛化要求就会降低,异常情况也更容易被识别和处理。接触网或感应供电可以实现边走边充,理论上允许车辆搭载更小的电池,从而减轻车重、降低成本,并提高续航与运载效率。而专属通道便于对车辆进行精细化编排,实现队列行驶甚至编组运行(platooning),进一步压缩能耗、提升通行效率。

但是想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中的大规模部署,是要非常大的代价支出的。接触网需要高昂的建设投资、频繁的维护,并占用路面空间;感应充电在能量传输效率、设备寿命以及对雨雪、路面损坏的适应能力方面,仍是工程挑战。功率密度和充电效率直接决定了车辆能否真正缩小电池,如果效率不高或频繁中断,依赖地面供能的车辆在实际运营中就会失去优势。

还有就是是定位与通信的依赖。轨道化系统通常需要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的定位,以及实时可靠的车路通信。这要求大规模部署高精度基站、建设低时延可控网络,并实现跨运营主体的数据互通。任何单点故障或通信中断都可能危及运行安全,从而将风险从“单车故障”扩展为“系统级故障”,一旦路侧设施出问题,影响范围往往比单车故障大得多。

轨道化并未完全消除自动驾驶系统的复杂性。虽然受限环境降低了感知类别和行为模型的复杂度,但对冗余设计、故障应对和异常处理的要求反而可能更高,因为系统运营商需要对成千上万的车辆及路侧设施统一负责。此外,人车交互、突发事件(如障碍物、自然灾害、道路施工)以及混合交通(轨道车辆与传统车辆、行人、非标准交通工具共存)仍会带来大量边缘情况。

技术之外的现实挑战有哪些?

一项技术能否落地,往往不只取决于技术本身。轨道化涉及城市规划、财政投入、长期维护、法规修订、运营模式及利益分配。将城市道路“专属化”意味着占用公共空间,可能涉及拆迁或压缩私家车道,触及社会接受度问题。建设成本不仅包括一次性铺设费用,长期的电力供应、维护、升级以及路侧设备折旧也需计入。

轨道化要想发挥优势,会需要高度依赖数据共享。路侧感知、交通调度、车辆状态等数据需要在不同主体之间协调。目前很多车企对自家数据极为谨慎,出于竞争、隐私和合规考虑,不愿开放共享。此外,城市交通管理者、公交运营商和私营物流公司之间在利益分配上也存在摩擦。如何建立中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来覆盖设施与运营成本,是一场复杂的博弈。

想要自动驾驶“轨道化”还涉及法规与标准。一套跨厂商、跨运营主体的操作规范、接口标准和应急流程必须事先完善,否则事故责任界定会变得困难。现实中的交通治理通常是渐进式调整,很难在短期内推翻现有道路使用规则。因此,要在城市中大规模改造出专属通道,除了技术与资金,更需要长期稳健的政策设计和社会沟通。

为什么“单车智能”更现实?

目前市场和技术趋势更偏向“单车智能”并非偶然。车企投入大量资源开发传感器、算力和软件,是为了在现有路网中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单车智能的优势在于部署灵活、可通过软件更新在现有道路上逐步演进,并且更符合车企卖车、卖软件、卖服务的商业动机。数据被车企视为核心资产,他们更愿意用这些数据来训练模型、优化体验,而不是无偿提供给公共设施运营商。

此外,单车智能的落地路径更为成熟。感知、定位、决策与冗余安全设计可在车内完成,可以降低对路侧设施的依赖。即使在没有完善车路协同的城市,单车智能也能凭借更强的感知和更谨慎的决策,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对车企而言,这条路能让他们保持技术和数据主权。

但轨道化与单车智能并非完全对立。在特定场景下,轨道化是可行且具有作用的。如在城市快速公交线、机场摆渡、封闭的物流园区或港口内部运输,这些场景流动性集中且可控,建设专属通道并配套供能与调度更为经济合理。同样,在高速公路的固定货运走廊上,轨道化式的快速通道也有望带来效率收益。轨道化更像是一种场景化策略,而非解决整个城市交通的通用方案。

最后的话

将自动驾驶“轨道化”看起来的确是非常的吸引人,更可控的通行、更低的能耗、更容易实现高频次队列运行,这有些自动驾驶发展中的“乌托邦”目标。但在现实中,成本、治理和现有产业生态的阻力同样不可忽视。目前,单车智能的发展路径更符合市场激励和技术演进规律,它无需拆解城市现有道路,而是借助算力和感知技术的进步,在既有设施基础上提升安全与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