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刚兴起时,很多人认为必须将车、路与云端连成一张网络,才能有效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当时有这个想法其实是有据可循的,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方案下,仅凭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和算力,面对复杂路况、极端天气或视线受阻的场景,难免会存在盲区。而一旦将路侧摄像头、雷达、信号灯、车辆数据与云端算力打通,车辆就能获得比自身“看得更远、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做出更稳妥的决策。这套逻辑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不仅契合智慧城市的愿景,也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随着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性能不断提升,移动通信也从4G走向5G。当时普遍认为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将推动车路协同真正落地,于是,各地陆续建立起示范区,安装RSU(路侧单元),推动信号联动,政策上也给予了大量的支持,资金与资源纷纷涌入局部试点。那段时间,车路协同看起来是一条合乎逻辑、值得重点推进的技术路线。但从现阶段再回顾当时,车路协同似乎已没有太多的火花,单车智能已然成为主流。
为何车路协同的热度不断下降?
车路协同的热度下降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想实现车路协同,需要极其稳定且低时延的通信保障,这在城市中心或示范区或许可行,但在郊区、高速公路、隧道等场景中,网络覆盖和稳定性难以实现“无缝”交互。即便5G在部分城市已相对成熟,要实现全网覆盖并保持高可用性,仍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此外,路侧设备、电力、传感器及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与维护,每一项都需要不小的投入。
正因为需要大规模铺设路侧感知与通信基础设施,不仅前期投资巨大,还需要长期的运维费用。不少城市在试点中发现,尽管局部能见到成效,但若要复制到全国或大范围区域,投入产出比难以算清。再加上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基础设施方、运营商、整车厂和出行服务方之间,尚未形成各方都愿意长期投入的盈利逻辑,资本热情自然难以持续。
由于不同地区在通信协议、数据格式、隐私与安全规范方面尚未统一,设备之间兼容性差,跨区域应用面临诸多障碍。想实现车路协同,产业链上需要协调硬件、通信、云/边缘算力以及车厂的软件能力,这类协作和标准化推进工作本身回报慢、见效缓,容易拖慢商业化节奏。
与此同时,单车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行业判断。随着传感器成本下降、车载算力提升,以及端到端学习和更强感知算法的出现,车辆所需的许多能力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外部信息。技术路线变得更“轻”,更侧重于车辆自身的感知与决策体系,部署门槛低、推广速度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入巨资改造道路和基础设施的方案,自然显得笨重而效率不高,讨论热度也随之下降。
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是冲突还是互补?
将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视为两条独立路线其实是不妥的,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只是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面对的场景和需求也不完全相同,但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动驾驶。从现在的技术方向看,车辆具备独立感知与决策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场景要求车辆即便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也能安全运行。把主要资源投入到提升单车感知、控制和算力上,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部署和商业化落地,这是当前市场的明确选择。
但车路协同并没有被完全淘汰。在一些特定场景和极端条件下,它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在恶劣天气下车载传感器探测能力受限,或视线被遮挡、交通参与者复杂交织时,路侧感知可以补充关键信息,降低盲区风险。在交通管理层面,车路协同能够实现更宏观的优化,如信号配时的动态调节、应急车辆优先通行、拥堵调度等,这些都是单车智能难以独立完成的全局性任务。
未来想大规模实现自动驾驶,更可能采用一种“以车为主、以路为辅”的组合策略。将车辆的独立性和鲁棒性作为核心,确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车辆能自主应对;而在对全局信息或高精度协作有强需求的受控场景中,车路协同则作为增强手段出现。港口、物流园区、机场及部分高速公路车道是天然的优先切入点,这些场景地理范围固定、运营结构清晰,基础设施投入回收快、效果明显。将车路协同定位为提升特定场景安全与效率的工具,而不是普适性的“全网解决方案”,比起早期将其包装成万能钥匙的做法,会更加务实,也更容易落地。
车路协同下一步的路怎么走?
车路协同是否应继续投入并持续发展?其实可以从现有的商业模式入手来分析。像是矿山、港口和物流园区的车队调度;企业园区的自动驾驶摆渡车;特定高速路段的编队驾驶等,这些应用场景相对固定,且商业化需求也比较多,因此可以在这些场景中将车路协同先做起来再逐步扩展的领域。在这些场景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布设,依托车路协同,相较于单车智能反而是优势,其集中铺设与维护成本可以直接被运营效率的提升所抵消。
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否互通,数据能否在受控前提下安全共享,是未来车路协同提升系统灵活性、降低建设门槛的关键。引入边缘计算可以减少对中心云的依赖,将部分决策与数据处理下沉到路侧节点,有助于提高实时性,也可以降低对带宽和延迟的要求。政策和投入方式也需要跟进。政府可以将车路协同中更接近公共服务的部分纳入优先支持范畴,将其作为城市交通治理工具的一部分,在公共交通、应急管理和货运枢纽中优先试点推广车路协同。财政补贴、试点基金或公私合作模式,都可以用来分担早期的投入,以降低单一企业或单一利益方承担的风险。同时,应推动建立更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通信运营商、设备厂商和整车厂在生态层面形成长期合作,而不是仅停留在短期的项目参与上。
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一定是“共生而非替代”的。单车智能将继续向前发展,成为大规模商业化的主力;车路协同则会收缩至其擅长的局部场景与城市治理功能中,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校准。这样的调整既节约成本,也能在真实运营中积累经验,待技术、标准和政策进一步成熟后,再考虑更大范围的推广。
总结
车路协同并未被彻底否定,但它的应用场景一定会越来越具体化。自动驾驶行业需要的是更务实的落地路径、更清晰的分工,以及更合理的利益机制,单车智能在现阶段无疑时最优解,但对于车路协同来说,在未来智慧交通体系中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