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又达成“大交易”了。不过这次,不是芯片,不是关税,而是一个隐藏在全球制造业命脉中的关键词——稀土。
据路透社消息,美国财政部长 Scott Bessent 日前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何立峰 会晤后,双方就一项涉及稀土的“框架协议”达成一致。Bessent 甚至在 NBC 的节目《Meet the Press》中亲口确认:“我们不会推进对中国商品的100%关税,中国也将推迟稀土出口限制。”一句话,全球制造业松了一口气。
就在不久前,美国政府刚刚放出狠话:如果中国不在贸易政策上让步,将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0%关税。中国这边也不是吃素的。商务部早前宣布,将对稀土出口实施新的限制措施,以维护资源安全与国家利益。要知道,稀土可不是“稀奇金属”的代名词,而是现代科技的基石。
从新能源电机、风力发电机、硬盘驱动器,到F-35战机的制导系统、iPhone的震动马达,几乎离不开它。其中,中国占据全球稀土加工能力的80%以上,是真正的“全球稀土工厂”。一旦中国收紧出口,美国、日本、欧洲的制造业都得“吃紧”。可以说,这次中美的“框架协议”,不是贸易上的小修小补,而是一次避免地球供应链断裂的大动作。Bessent 表示,这项协议不仅让美国放弃征收高额关税,也让中国暂缓稀土出口管制。
换句话说,双方都在“退一步”,但却都赢得了喘息空间。这份协议的意义不止在稀土。它还为即将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中美高层会晤铺平道路。届时议题将包括:双边贸易关系平衡;中国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双方在芬太尼危机防控方面的合作;更广泛的经济稳定机制讨论。
可以预见,这场“稀土停火”只是序曲。更深层的,是中美试图在竞争与合作之间,重新寻找一个“可控的平衡点”。为什么美国会如此焦虑?因为稀土早已不仅是制造原材料,而是人工智能、电动车、国防工业的隐形底座。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钕(Nd):高性能磁体核心材料,用于特斯拉电机和苹果Taptic Engine;
镝(Dy):提升磁体耐高温性能,航空航天、军工必备;
铈(Ce):用于抛光液,是半导体晶圆抛光不可或缺的材料;
镧(La):相机镜头和电动车电池中的关键元素。
换句话说,稀土就像“芯片制造的影子”,它不发光,但一旦缺席,整个现代产业都将停摆。从表面看,美国得到了暂时的贸易缓和,中国延迟了出口限制,看似“双赢”。
但仔细想,真正的主动权仍然在中国手里。因为无论美国如何布局,其国内的稀土加工体系仍远远落后。就算矿石在美国挖出来,也要送到中国来分离提纯。这就意味着,中国依然是唯一能让稀土“从矿石变成科技材料”的国家。
从这个角度看,这份协议更像是美国的“战略缓兵”,它赢得的是时间,而中国掌握的,是产业命脉。这次稀土框架协议的达成,虽然让全球供应链暂时稳定,但也暴露了一个新趋势:在芯片之外,稀土正成为新的地缘博弈焦点。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