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美澳联手达成稀土协议,中国稀土牌会失效吗?

10/23 15:04
69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昨天刷到个新闻,《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站在一起,签署了一项被媒体称为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框架协议。协议内容很劲爆:两国将联手,共同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开发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矿产。目标是谁?不言而喻。

在随后的讲话中,特朗普更是意气风发,他对着镜头,用他一贯的夸张风格放出豪言:“一年之内,我们将拥有如此之多的关键矿产和稀土,你们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它们。”

这话听着是不是很提气?美国,世界第一强国,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澳大利亚,一个“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遍地是宝。两者强强联手,似乎一年之内就能把什么东西都造出来。

不过但凡对重工业和全球供应链有那么一点点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这更像是一句竞选口号,而不是严肃的产业规划。因为稀土这个东西,恰恰是美国过去几十年里,“最深的痛”。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被人废了武功,现在刚拿到一本入门心法,就宣布一年之内要重登武林之巅。这背后不是自信,而是焦虑。

不知大家是不是还记得,特朗普刚上任那会还试图“购买”格陵兰岛,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岛上的稀土。用19世纪购买领土的思路,去解决21世纪的供应链问题。这种荒诞的尝试,除了被丹麦——格陵兰的宗主国嘲讽一番,自然是无果而终。从“买岛”到“联澳”,手段一直在变,但背后都是那股深入骨髓的稀土焦虑。

我们得先搞懂一个最常见的误区。稀土(Rare Earths),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误导性。它最大的误解,就是“稀有”。事实上,这些元素在地壳里的储量并不少,有的(比如铈)甚至比铜、铅还丰富。它们真正的“稀”点,或者说卡脖子的难点,在于加工和分离。

稀土不是像铁矿石那样,一块一块的,挖出来就能炼钢。它是17种化学性质极其相近的元素(比如镧、铈、镨、钕等等)“糊”在一起的。把这17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兄弟一个个分开,特别是把镝、铽这种价值连城的重稀土给提纯出来,需要经历成百上千次极其复杂、高污染的化学萃取和沉淀。

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壁垒。目前,中国虽然储量只占全球的30%-40%,但精炼分离产能,占到了全球近90%。这意味着,就算你挖到了矿,也得运到中国来加工。

更离谱的是,美国本来是稀土的老霸主。加州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矿山,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源。

然后,中国入场了。一开始,中国的杀手锏和其他产业没啥区别:用白菜价的低成本成品,冲击全球市场。Molycorp公司(钼公司)曾是美国唯一的稀土加工分离公司,但它的环保成本、人工成本极高,在中国海啸般的低价攻势下,根本无法竞争,最终在2002年停止了加工和分离业务,2015年更是直接申请了破产。美国本土的稀土产业链,就此彻底断了。

虽然近几年,这个矿山在政府的巨额输血下改组为MP Materials公司,又复活了,但它更像一个僵尸企业。它能挖矿,但最关键的重稀土分离技术,依然搞不定。它挖出来的大部分稀土精矿,依然要运到……没错,中国,来加工。

美国环顾全球,最后发现,要找一个政治上绝对可靠、有矿、有基础、有潜力的盟友,一起从零开始另起炉灶。它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澳大利亚头上。这次联手,在特朗普看起来简直是天作之合。因为它手里攥着美国破局所需要的一切原始资本。

首先,澳大利亚是真正的“元素周期表”之国。这个国家就是个BUG级的存在,一个大陆就是一个巨型矿场。《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说,澳大利亚的地图“几乎可以看作是一张元素周期表”。具体到稀土,澳大利亚拥有全球至少5%的稀土储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

其次,澳大利亚是个矿业老炮,不是新手。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美国在格陵兰搞不成,是因为那地方除了冰,什么都没有。你要建港口、建公路、建电厂,等基础设施搞完,黄花菜都凉了。

但澳大利亚不一样。澳大利亚拥有强大的采矿业,相关专业知识和体系都比较成熟。这个国家靠挖矿发家了几十年,它有全球顶尖的矿业巨头(如必和必拓、力拓),有成熟的矿业工人群体,有配套的法律和运输体系。它会挖矿,而且挖矿的效率极高。

而且澳大利亚不仅在吃老本,它还在拼命找新矿。新闻上提到,澳大利亚目前有89个活跃的稀土勘探项目,远超其他任何国家。有矿、会挖、还在找新矿。这样的合作伙伴,美国上哪找第二个?事实上,全球唯一一家在中国之外成规模的稀土生产商——Lynas(莱纳斯)公司——就是澳大利亚的。

但Lynas的模式也恰恰暴露了西方稀土联盟的尴尬:Lynas在澳大利亚西部韦尔德山挖出矿石后,必须万里迢迢地把精矿运到马来西亚的关丹去进行初步加工和分离。为什么?因为稀土分离是高污染行业,放在澳大利亚本土,环保审批能脱层皮。放在马来西亚,也常年被当地民众抗议,几度差点被关停。

说到这,美澳联手的小算盘就浮出水面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各取所需。美国要的是安全。它受够了F-35的“心脏”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日子。它要的不是便宜的稀土,它要的是不归中国管的稀土。所以,美国愿意出钱,新闻里说“各自投资10亿美元”,这只是启动资金,还负责出市场,五角大楼的长期采购订单就是最大的铁饭碗。

美国等于在对澳大利亚说:“你放心大胆地去建厂,去搞分离,去解决环保问题。你建成了,我全包了。就算成本比中国高五倍,我也认了。”

澳大利亚要的是什么?澳大利亚当然要钱,但它更要的是产业升级。几十年来,澳大利亚的国际形象就是世界的采石场。它卖给中国的铁矿石、煤炭,说白了都是“挖土”的生意,赚的是辛苦钱。

它也想翻身。它不想只当“挖土的”,它希望借助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尤其是美国一直想攻克的非中式分离技术,把高附加值的加工冶炼环节留在本土。这是澳大利亚从“卖矿石”向“卖材料”转型的绝佳机会。

一个出钱要安全,一个出地要升级。双方一拍即合。这个逻辑看起来天衣无缝。特朗普的“一年之约”虽然是吹牛,但如果给它们十年,砸进去几百上千亿美元,总能建成一个备胎供应链吧?

这个计划看起来很完美。问题是,美澳这个新协议,能破解中国的稀土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戳破一个幻想。西方世界,包括这次的美澳联盟,它们似乎认为,稀土问题是一个“矿山问题”。它们觉得,只要找到新矿山,比如澳大利亚,建起新工厂,就能绕开中国。

但特朗普没搞懂,中国在稀土上的王牌,早就不是储量,甚至不是单一的加工技术,而是一张“网”——一个密不透风、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生态。

首先,是绝对的加工垄断。我们再重复一遍那个数字:中国储量只占全球30%-40%,但精炼分离产能,占全球近90%。这意味着什么?美国和澳大利亚可以辛辛苦苦地在西澳挖矿,但挖出来的“混合土”,大概率还是要装上货船,运到中国的工厂来分离提纯。

如果说加工垄断是中国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全产业链应用就是让所有对手绝望的马奇诺防线。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分离国,我们还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应用国。我们拿到了稀土氧化物,不是为了卖掉,而是为了自己用。我们生产全球70%以上的稀土永磁材料(即磁铁),特别是最高端的钕铁硼永磁体。然后呢?我们用这些磁铁,去制造电机。然后呢?我们把这些电机,装进我们自己生产的、全球产量第一的商品里。

我们来看这个逻辑链:中国挖矿 → 自己分离 → 自己造成磁铁 → 自己造成电机 → 自己装进全球第一的电动汽车、全球第一的风力发电机、全球第一的空调压缩机、全球第一的手机……这是一个完美的体内循环。

美澳联盟的死结是,它们要重建的,不是一个矿山,而是一整条工业带。而这条工业带的每一个环节,从材料到应用,中国都占据着绝对的、压倒性的规模优势。所以,中国如何维持这个武器的效果?答案是,它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它只需要维持现状。

对内整合,形成“稀土欧佩克”。现在中国已经成立了中国稀土集团这样的巨无霸,把过去分散的小作坊收编为六大集团。结束内耗,实现国家意志下的配额和定价管理。别人涨价我降价,别人降价我限产。美澳联盟要对抗的,不是中国的某一家工厂,而是中国整个国家机器和三十年布局的庞大工业体系。

中国的产业之网如此牢固,是否意味着美澳的这次联手,就毫无胜算,只是政治作秀?也不能这么说。如果一个国家,比如美国,下定决心,不计成本,用举国之力去补贴,用三十年的时间去硬耗,它总能撕开一个口子。

但问题是,这次的美澳联盟,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藏着几个细节。它们就像阿喀琉斯之踵,暴露了这个联盟的先天不足。

特朗普的“一年之约”,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就连写这篇新闻的记者,都比特朗普更懂行∶“获得新矿的开采许可往往耗时漫长,而建设一座矿山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随后,还需要数年时间来建立冶炼厂。随后还需经历一段逐步掌握极其复杂工艺的过程。”

一个稀土项目,从勘探、环保审批、拿许可、基建、建矿、建冶炼厂,再到调试那成百上千个萃取槽……这是一个以10年为单位的工程周期。特朗普的一年,连环保审批都走不完。在中国的价格屠刀面前,任何在西方高环保、高人工标准下新建的项目,在商业上都必败无疑。

美澳政府知道这一点吗?他们太知道了。所以,他们在协议里加了这么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协议还指出,如果项目在商业上不可行,政府将进行干预。”翻译一下就是:“我们已经公开承认了,按市场规律,这个项目搞不过中国,它一定会亏到姥姥家。但没关系,它亏多少,我们两国政府就拿纳税人的钱,给它输血多少。”

这等于把“政治豪赌”四个字写在了脸上。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这种“输血”能持续多久?当经济衰退来临,当政府换届,当选民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要花几百亿美元去养一个无底洞时,这个靠输血维持的项目,还能活多久?

第二个细节是,“阿尔巴尼斯的办公室宣布了,此次与华盛顿达成的协议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无法强制执行。”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它的安全靠美国,但它的饭碗靠中国。它每天卖给中国的铁矿石和煤炭,才是它真正的经济命脉,占了澳大利亚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现在,大哥逼着它去砸金主的稀土饭碗。澳大利亚怎么办?只好给协议留个“后门”。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澳的这场握手。这场协议,与其说是对中国稀土王座的一次致命一击,不如说是全球化黄金时代彻底终结的,又一声沉闷的丧钟。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全球化的逻辑是“效率优先”。谁的成本低,谁的效率高,订单就给谁。美国人负责设计芯片,日本人负责精密化工,德国人负责造汽车,中国人负责把所有东西造出来。在这个逻辑下,美国把高污染、低利润的稀土加工作为“落后产能”淘汰出去,是理性的;中国凭借成本优势将其收入囊中,也是“理性”的。

但现在,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安全优先”的时代。各国都在不计成本地重建自己的关键产业链。效率、成本、市场规律,在国家安全和供应链主权面前,统统都要让路。世界正在不可逆转地从“全球供应链”,走向“集团供应链”。美国和它的朋友们搞一套,中国和我们的朋友们搞另一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