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今天这个话题之前先申明,之所以聊这个内容并不是为了给谁贴标签,而是想把现实中影响自动驾驶研发与落地的关键能力说清楚。自动驾驶既涉及传感器和感知算法,也涉及整车系统工程、验证手段、法规合规、售后运维与商业模式。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些环节的侧重点不同,理解各自的优势有助于判断技术路线、组织变革和商业化路径的可行性。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聊聊你所在的企业及工作看法。
传统车企的核心优势与技术根基
传统车企在整车工程和量产能力上有多年沉淀,这不仅是生产线的能力,而是把一个复杂系统做成可靠产品的整体能力。自动驾驶最终要装到车上,要能在高温低温、震动、电磁干扰等多种现实工况下稳定运行,涉及到车规级电子、电源管理、热管理、线束与散热设计等细节。传统车企在这些方面有成熟的流程和工程团队,知道怎样把传感器和算力模块融入车身结构、怎样设计热方案让高性能芯片在真实车辆里可靠工作、怎样通过整车电源设计保证在各种驾驶场景下系统供电稳定。把一个以AI为核心的功能从样机带到十万台量级生产,工程细节会消耗大量工作量,这正是传统车企擅长的地方。
传统车企在供应链管理和零部件合规上也占优势。车规级零部件的供货能力、长期生命周期保障以及替换配件网络都与自动驾驶商业化紧密相关。对车企而言,选择一个激光雷达或者芯片,不只是看性能,也要看供货能力、可靠性数据和整车验证成本。传统车企与一批长期合作的Tier?1和Tier?2供应商有成熟的合同和质量控制体系,这能在量产阶段把风险降下来。同时,传统车企在法规和功能安全体系上的经验也更丰富。遵循ISO26262、进行失效模式分析、组织碰撞与电磁兼容试验、准备用于召回与法律应对的流程,这些都是把自动驾驶推到市场时不可或缺的能力。
再看售后和现场运维能力,传统车企通常有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服务网络和技术支持团队。自动驾驶功能上线后,OTA更新、故障诊断、远程回滚和线下修复的能力决定了用户体验和安全保障。传统车企可以把这些线下服务与经销渠道结合起来,为出现的软件或硬件问题提供快速处理能力,这在自动驾驶早期商业化阶段尤其关键。在资金与风险承受能力方面,传统车企也更容易支持长期、资本密集型的研发和试错过程,这使得他们有能力在遇到重大障碍时继续投入并完成工程化闭环。
造车新势力在软件与数据驱动方面的优势
造车新势力通常把软件和数据放在核心位置,组织更扁平、迭代更快,擅长用软件工程方法来驱动功能落地。它们在数据采集、端到端训练链路、数据标注与仿真平台方面的投入往往比较早且集中。有人把自动驾驶看作是“数据驱动”的车,这不是一个设想,而是在自动驾驶落地时能否真正做到的一个关键方向,而其中最主要的需求便是是否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数据闭环,把线上问题快速回传、在仿真或本地回放中重现、在数据集中打标签并用于模型训练,然后把模型通过灰度推送检验效果。造车新势力在搭建这样的闭环、设计迭代棚架和快速验证流程上通常更灵活。
造车新势力还有一个显著优势是软件架构和产品化思路。很多新企业从一开始就把OTA、A/B测试、遥测与在线诊断作为基本能力来设计,这使得他们能以软件为中心快速迭代感知模型和决策策略。对于感知算法的创新和深度学习模型的引入,造车新势力更敢于试验先进模型,利用大规模GPU集群和云端算力进行训练,并把云-边协同作为常态来设计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场景和角落案例可以更快做出修正,短周期内性能提升明显。
组织文化和招聘也是造车新势力的优势。新公司在招聘AI、数据工程、后端云服务与前端UX人才时更有吸引力,能把产品经理、工程师与研究人员更紧密地绑在一起,推动功能快速从算法原型演进到产品形态。用户体验的迭代、移动端与车机端的联动、以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业化策略(例如L2+功能的订阅与付费)都是造车新势力更为擅长的领域。简而言之,他们在“用软件不断改进并把改进快速送到用户”的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
技术维度的对比
在自动驾驶车辆硬件搭载上,造车新势力常常倾向于利用视觉+深度学习的方法,尝试以更少或更精简的传感器换取更强的模型;传统车企则更倾向于传感器的冗余融合策略,常需更多的感知硬件及多场景地测试来提高鲁棒性。技术选择并没有绝对对错,关键是目标场景和成本约束。如果目标是实现高度冗余以满足严格的功能安全需求,那么多传感器融合是更保守也更可靠的路径;如果目标是用更低成本触达更多量产车型,视觉优先或视觉主导加少量雷达的方案在商业上更有吸引力,但需要非常强的数据和算法能力来弥补传感器短板。
在算力和硬件平台选择上,新势力一般更倾向于采用最新AI芯片和灵活的SoC+GPU组合,并把重训练放在云端,而传统车企在选择芯片时会更注重车规级认证、耐用性、供货稳定性以及整车的热/电约束。在实际的产品生产中,车载算力要在有限的电力预算与空间散热条件下运行,这就要求硬件工程与软件协同设计。传统车企的长期经验在这里非常有价值,但造车新势力在快速引入领先架构和优化推理效率方面也展现出强劲能力。
软件架构和发布流程是决定长期竞争力的另一个维度。支持灰度发布、回滚、安全沙箱和严谨的回归测试体系,是把经常变动的算法放到真实车队里而不引发事故的关键。造车新势力在DevOps、CI/CD、可观测性设计上有天然优势,但把这些敏捷流程与功能安全要求结合起来并不是小事。传统车企需要把严谨的V&V流程与敏捷软件发布机制融合,这需要组织和流程改造,也需要在工具链上投入。
验证与V&V(Verification&Validation)是全行业的痛点。单靠路测无法覆盖所有稀有边缘场景,仿真、合成数据与场景生成技术便可以作为重要补充。理想的验证体系应当把实车路测的长时序稳定性验证与基于大数据的仿真稀有场景覆盖结合起来,同时保持可复现的回放与问题定位能力。传统车企在物理试验场、碰撞台与长期耐久试验上有优势,而造车新势力在大规模数据回放、合成场景生成与快速回归验证上会更灵活。
商业化、运营与生态的差别
从商业化角度看,传统车企有成熟的销售、保险、经销与售后体系,这些在将自动驾驶功能投放到量产车并保证长期运维时非常关键。自动驾驶功能并不是卖出一辆车就结束,OTA更新、事故责任认定、保修与召回机制都需要配套的运营体系来保障。造车新势力在用户直达、在线运营、服务订阅与软件化变现上更有灵活性,他们更擅长用数据驱动的产品思维去设计付费模式和增值服务。
其实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在所有环节做到最好,想要做好自动驾驶,一定是多方的协同。现在有些传统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AI芯片、云服务商以及出行平台合作。通过技术授权、联合开发、委托量产和资本合作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对于这类合作,关键是把合作的边界划清楚,明确接口与质量门槛,避免在系统集成阶段出现“责任不清”的尴尬。
最后的话
传统车企在整车工程、供应链与合规运维上有明显优势,而造车新势力在数据、快速迭代与软件产品化方面更有弹性。自动驾驶的成熟不会是一方彻底碾压另一方的过程,而需多方能力的融合、生态的重组和分工合作。那些能把软件敏捷性和数据闭环能力,与整车级的工程实力、安全合规和运维网络结合起来的团队或生态,会更容易把技术变成规模化、安全、可持续的产品。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