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小公司,大黑马!四家国产芯片潜力股曝光

10/13 10:20
219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在中国芯片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资本和技术正逐步向更细分、更有壁垒的赛道倾斜。那些还未被市场“宠坏”的初创或成长期公司,往往具备更高的成长弹性。今天,我给大家挖出四家“潜力股”国产芯片公司,它们技术硬、赛道好、资本正在布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冠军苗”。

一、深圳九天睿芯

深圳九天睿芯成立于 2018 年,是国内为数不多专注于 神经拟态 / 感存算一体 架构芯片的初创公司。公司创始人为刘洪杰,她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获得博士学位,技术背景深厚。

在融资方面,截至 2025 年,九天睿芯已经完成 B 轮超过亿元人民币 级别融资,A 轮曾获亿级支持。公司主打产品是其 ADA 系列感存算芯片,以及高性能 ADC模数转换器)产品线。因其在低功耗、类脑计算方向的独特探索,若能实现量产落地,其在 AIoT、边缘感知等场景具备极大潜力。

不过挑战也不小:目前全球在该方向已有几家技术壁垒极深的玩家,九天睿芯亟需在片上功耗、可靠性、生态兼容等方面跨越关键门槛。若能成功突破,未来有可能成为后摩尔时代国产 ADI 级别的代表之一。

二、北京市辰至半导体

辰至半导体(北京市辰至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更为低调但极具野心的初创企业,其赛道正是极高门槛的 车规级中央域控制器芯片 方向。

到 2025 年,辰至宣布其首款 “C1 系列” 芯片已成功点亮,采用 16nm 工艺、多核异构架构,支持 ASIL-D 级功能安全,拥有多通信接口(CAN、Ethernet、LIN 等)与硬件加密模块。 ?媒体估算,其功耗可比同类芯片降低约 20%,延时可做到微秒级别。

从资本层面看,辰至背后有 “投关大佬” 金证互通、“炒手”郭彦超等入局,信号颇强。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虽已提升至约 15%,但高端 SoC、MCU 国产化率仍然极低。在汽车电子进入域控架构时代的趋势下,未来区域/中央控制器芯片市场被看作千亿级赛道。

但要提醒的是,从点亮到真正量产上车,中间还有认证、可靠性测试、整车适配等漫长周期,投资人须耐心。若一旦成功导入车型,回报可能极具爆发力。

三、上海思特威

虽然思特威是已上市公司,但其在高端 CMOS 图像传感器(CIS)方向仍具有极高成长性,可视为“准潜力股”典型代表。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9.69 亿元,同比增长 108.91%;归母净利润 3.91 亿元,同比暴增 2651.81%。 ?在全球安防监控 CIS 领域,思特威的市场份额已超 45%。

思特威核心技术包括低照度成像、HDR、高动态范围增强等,在手机、安防、车载等多个应用方向都有布局。在 2024 年,它还推出了全流程国产化的 5000 万像素高端 CIS,进一步提升国产替代性。

投资亮点在于:CIS 的门槛相对可控,市场容量大、下游需求稳定,且其已经具备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风险在于,巨头(如索尼、三星、豪威、安森美等)技术积累深厚,思特威要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仍需持续在工艺、像元设计、封装等方面投入。

四、灿芯半导体

灿芯半导体(Brite Semiconductor)成立于 2008 年,是国内较为成熟的一家无晶圆厂设计公司,专注于 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 / SoC)的设计服务与 IP 核授权。 ?它长期由中芯国际、小米等为股东,具有产业链背书。

公司早期就推出 65nm 无线网络芯片,具备从设计、验证到交付的完整能力。 ?在当下多元化应用(物联网工业控制、通信模块、智能终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灿芯定位于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 ASIC 解决方案,这个市场壁垒更高但竞争相对分散。

其优势在于:服务能力成熟、团队经验丰富、客户覆盖灵活,且不需要像前端晶圆大厂那样承担巨额资本支出;风险在于订单双方协同、利润率波动和技术升级压力。如果能在关键细分领域(如 AI 模块、低功耗通信模块、可编程加速器)拿到头部客户订单,其成长具备较强确定性。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从“追赶”走向“自主创新”的关键窗口期,小公司有机会做大黑马。九天睿芯、辰至半导体、思特威、灿芯半导体,各自定位不同、风格不同,却共同具备技术壁垒与成长潜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