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嵌入式开发十几年的技术菜鸟,啥都做过但啥都做不精,而且我发现,有时候会比较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感动”的状态。
“嵌入式工程师的自我感动”,这话怎么说?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新来的工程师,小王,大学毕业好几年,之前一直做嵌入式Linux驱动的适配和移植,不怎么写应用程序,比较擅长驱动调试和系统优化相关的工作。
公司其中一款明星产品,有部分底层驱动也是他来适配和开发的,那款产品还拿了一些设计奖项,比如红点奖,但目前为止出货量一般~
因为我最近在开发一款产品,要调试一些Linux驱动程序,所以跟小王产生了工作上的交集,经常跟他一起去老板办公室开会,
在一次会议上,他跟老板说,他最近在研究一些新的技术架构,比如分布式总线和微内核,他发现这两个技术太牛逼了,可以解决很多公司产品技术上的痛点,
比如:组网不灵活,通信时延,协议不统一,接口不规范,模块化界限混乱,等等。
他还分享了ABCDEFG各种新技术的优点,这些技术如果能用在我们公司的产品上面,必定会对公司的产品力产生质的飞跃!
听他讲完了之后,老板就问了一句:按照公司目前的技术实力,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周期要多长,成本要投入多少,客户愿意买单吗?。。。
最终,如大家所料,小王的技术分享,在老板的质疑声中尴尬结束~
回到工位后,我回想了一下当时的场面,小王说的技术如果能用起来并且落地,确实是可以让公司的产品有质的飞跃。
但我同时也看到,老板跟客户考虑事情的角度,从来都不是在于技术本身!
他们只会考虑,这项技术要投多少钱,能不能做成,做成后能卖多少钱。
我身边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技术强迫症”的工程师,他们对各种技术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喜欢对各种技术刨根问底,(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好)
作为工程师角色,对技术细节的匠心投入,放在任何公司来讲,都是合情合理并且合逻辑的~
但是,老板和客户,销售和业务,他们并不是这么想,他们只会觉得,
一项技术有没有价值,取决于它跟公司核心产品的契合度有多大,并且成本与变现之间是否能取得平衡。
有时候咱们工程师很努力,花几个通宵调通了硬件,把PCBA托在手里暗自欣赏,
“看,这个板子的元器件摆放得多整齐,布线多工整,简直就像一个艺术品~”,
然而,有些产品有些业务,在老板和销售眼中,其实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们也不会对这些产品和业务有过多的投入。
这几年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很多公司都在砍业务线,缩小业务规模,有些努力敬业的工程师被裁员或者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到了年底的时候,工资不涨,奖金没有,一问,得到的回复通常都是,
“今年公司业绩不好,辛苦一下,等明年好起来了,一定给大伙补上!”
久而久之,很多工程师就陷入了“自我感动”与“自我怀疑”的焦虑循环当中,
不断学习新技术让自己好像过得很充实,但又发现技术变现似乎越来越难,学了很多,但收益却很少~
这个局,怎么破,大伙有建议吗?
嵌入式软硬件这个技术领域,除了“自我感动”地继续坚持,如果挣不了钱,你还会继续搞下去吗?~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