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跑出两匹黑马。吉利汽车跃居新能源销量第二,而零跑汽车则摘得新势力销冠。
本周两家公司公布半年报,一个共同的数字浮出水面:百万销量。这对动力电池行业意味着一个规模达百GWh的需求增量即将形成,但订单将由谁分食,格局正变得微妙。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一大动力,来自政策推动下的“以旧换新”,但一个明显趋势是“消费降级”,即售价较低的产品成为销量增长的主要引擎。
吉利汽车精准抓住了这一变化。其新能源品牌“银河”,在推出后仅用24个月,便达成了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的里程碑。?进入2025年,该品牌的增长势头不减,仅上半年销量便高达54.8万辆,同比增长232%。其中,售价在7万至10万元区间的银河星愿车型,成为国内全品类乘用车的销量冠军。
零跑汽车也因其高性价比定位而受益。公司上半年交付超过22万辆,在新势力中超越了理想与小鹏。基于此,零跑将2025年交付指引上调至58万至65万辆,并提出在2026年挑战10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百万辆汽车的规划,按单车平均50千瓦时电量计算,将直接催生百GWh的电池需求。然而,供应端的挑战已经显现。
快速扩张的吉利新能源正面临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最新申报的三款新能源车型,其电芯供应商除了长期合作的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还新增了“时代长安”。
后者是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资公司。这一信号表明,吉利自身的新能源扩张速度,已快于其电池配套的跟进速度,不得不向外部寻求更多产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吉利在4月重组了电池业务,成立独立的“吉曜通行”产业集团。此举整合了旗下多个分散的电池业务,并确立了“爆款电芯”战略,计划将产品线收缩至10款以内以提升效率。
吉曜通行的目标是到2027年形成70GWh产能。但这或依旧不能满足吉利控股旗下所有品牌,包括沃尔沃、路特斯及商用车等的全部需求。
这意味着,吉利接下来仍将采用“自供+外采”的策略。吉曜通行官方表示,未来两年自有电芯的供应比例将提升至三成。
自供部分将主要集中在磷酸铁锂电池,而高端产品所需的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或继续依赖外部供应商。
零跑则展现了不同的路径。其上半年毛利率达到14.1%,创下历史新高。管理层将其归因于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
零跑的核心策略是“全域自研”和分散化采购,,公司只向供应商采购电芯,自行完成电池包(PACK)的设计与生产。这种模式不仅每辆车能节省近千元成本,还通过向中创新航等多家厂商采购,避免了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增强了议价能力。
更进一步,零跑已开始将其电池技术转化为新的收入来源。从8月起,其子公司凌骁能源已开始向超过5家新能源商用车客户供应自研电池包。这与零跑向Stellantis集团授权电子电气架构的逻辑一致,即通过技术输出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
可以看出,对于电池供应商而言,这百GWh的需求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宁德时代依旧是车企的首选,但并非唯一的选择。
尤其当吉利仍有七成需求需要外采,而零跑对电池价格极为敏感时,面向所有电池供应商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
要进一步脱颖而出,电池供应商可能需要具备几项关键能力。
首先是拥有稳定履约的能力。其次,需具备与主机厂车型高度适配的技术,例如高倍率快充、高度标准化的电芯。最后,充足的产能和匹配车企新车上市的交付窗口,将成为赢得订单的决定性因素。
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