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R张杰
2023年底,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风口,AI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使其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任务规划和决策能力。2025年,特斯拉、Figure AI等头部企业相继公布量产计划,人形机器人迈入初步量产阶段。过去一年半中,产业链企业纷纷入局,既拥抱了产业机遇,也面临多重挑战。
近期,面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需求,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坤维科技以"坤舆无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举办新品发布会,重磅推出三大六维力传感器新品:MEMS应变计六轴力传感器系列、超高性能六轴力传感器系列及经济型CSR六轴力传感器系列。此次发布标志着国产传感器在精度、稳定性及可靠性方面实现跨越式突破,将为高端机器人、精密装配及智能制造领域打造更强大的"感知神经"。
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深创投董事长左丁、舜宇光学产业投资总经理肖朝君及博众精工副总裁韩杰等产业领袖出席发布会,并表示通过战略协同与资源赋能,持续深化与坤维科技的产业联动,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MIR 睿工业了解到,常州坤维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致力于提供高精度力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及力控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智能力觉传感器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推广,开发面向机器人及其他智能装备行业的力觉传感器产品,为机器人及其它智能装备、工业过程监控、产品质量检测、科研测试测量等领域提供力觉测量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
在坤维刚创立的时候,中国六维力传感器还主要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国产产品在高端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坤维科技的初心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给机器人行业做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坤维科技CEO熊琳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机器人行业应用不断拓宽,AI技术带动具身智能赛道愈发火热,近两年坤维科技在看到巨大机会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行业痛点,通过经验的总结,坤维针对一系列痛点发布了最新智能产品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行业痛点重重,坤维科技如何破局?
01 量产与技术的平衡
马斯克曾宣称2025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进入试生产,预计产量至少超过5000台。而特斯拉供应链团队在华东考察后发现,人形机器人赛道里,零部件创业公司有好技术,但短期内很难满足产能快速爬坡所需的工程能力,以及成本、质量等方面的管控能力;而规模企业虽然有快速提升产能的经验和能力,却缺乏新产品需要的技术积累。
“一旦某个零部件的需求和技术路径明确了,创业公司很难竞争得过规模公司。”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个痛点,对坤维科技而言,这也是一场危机,但危机里往往藏着机会。坤维科技CEO熊琳表示,面对量产与技术的平衡,坤维科技的指导思想是“大道至简、拿来主义和未雨绸缪”。
据熊琳表述,首先,“大道至简”即采用第一性原理简化产品,降低硬件制造成本,适应大规模工程化和应用,同时依靠算法和标定技术提升产品性能。
“拿来主义”是则是为了解决工程化问题。很多知名大厂与坤维交流后都质疑坤维技术只做“实验室技术”,缺乏工程化和成本控制经验。为了把工程化的问题解决好,坤维科技把汽车行业传感器的成熟工艺改进后移植过来,用于六维力传感器的生产制造。要知道,汽车传感器的生产工艺能保证传感器在-40~150℃的温度区间工作8-10年,借鉴这样的工艺,让坤维科技少走了很多工程化的弯路。
“未雨绸缪”则是因六维力传感器订单多型号、小批量且部分生产环节难标准化,坤维三年前开始自研柔性自动化生产设备,目前已具备3个月内新增年产能15万台的能力,打消外界对坤维产能爬坡能力的质疑。
此次新品发布会上,坤维科技推出MEMS应变计六轴力传感器系列产品向我们展示了上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MEMS应变计系列产品采用玻璃微熔技术,实现了传感器生产全过程自动化,突破了六轴力传感器生产人工占比过高的降本瓶颈。基于该技术生产的传感器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各个关节,其中特别小的硅应变计通过“高温熔结”而成,大小与一粒小米相当,兼具微小与耐用特性。而精密温控烧结设备和全自动连线设备,是全自动化生产的关键保障。自动化生产不仅提升了产能,更优化了性能。MEMS硅应变计的灵敏度,是普通人工贴片应变计的50~100倍以上,使传感器的强度更高,灵敏度输出更高。
02 刷新国产品牌公信力
在中国高端应用场景中,进口力传感器占据着80%的市场份额,在芯片制造设备、医疗设备、精密电子行业中,大部分用的六维力传感器是ATI的;食品、药品、精细化工等行业都用HBK和MT的。一方面是因为进口品牌在技术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品牌长期面临信任危机。
为了破除市场对于国产品牌的刻板印象,坤维的破局方式是“力出一孔、建立标准、成为权威”,从产品力、标准化、权威性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力出一孔,是指将坤维的拳头产品的产品力对齐进口高端产品,甚至做到优于进口品牌。医疗和科研是高性能六维力传感器的典型应用领域,坤维科技最新推出的高性能六轴力传感器系列产品,就是对标医疗与科研等高端领域应用的产品,整个产品优于0.3%的准度,拥有3kHz的采样速率,并且相比其他进口品牌交货周期更短,受到国内医疗和科研领域的广泛关注。
据MIR 睿工业了解,坤维科技的高性能六维力传感器,弹性体采用自研钛合金材料。据坤维科技联合创始人&产品线负责人孙竣利介绍,坤维科技现在拥有自己的金属材料实验室,有着全套的热处理工艺设备和金属材料检测仪器,而且还建立了材料检验的企业标准和材料热处理的技术工艺。经过对70多种材料规格的深入研究和两年多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的钛合金原材料,使传感器重量更轻、强度更高、输出信号大,性能更稳定。
坤维科技自研钛合金材料六维力传感器重量减少近一半,耐腐蚀、抗盐雾、耐酸碱,准度优于0.3%,采样速率达3kHz,这样的性能组合在行业内独一无二,为打破进口品牌垄断、建立国产品牌信任提供了有力支撑。
03 破解产业未规模化前的内卷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的态势,但国内厂商已陷入严重的内卷之中,这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这种内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游的价格压力,市场上已经出现1万元以下的协作机器人产品和6万元以下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在如此低的售价下,零部件厂商必然被要求压缩成本,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创新;另一方面是传感器行业自身的恶性竞争,由于具身智能行业热度高涨,众多企业纷纷入局,部分企业秉持着“先卷死友商再说”的理念,不顾技术要求,以极低的“白菜价”抢夺订单,这种无序竞争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口碑。
针对这一痛点,坤维科技提出“巧用数据、AI赋能和价值嵌入”的应对策略,推出经济性系列传感器,以高性价比和广泛适用性破解内卷困境,打造普惠生态。
全系列CSR经济型六轴力传感器,包括60mm-100mm五种型号,多种量程,能满足打磨、焊接、拖动示教的量程需求,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SDK和多种通信方式,还支持微定制,让客户零成本使用。
这一系列并非简单降低成本,其量程程覆盖全面,已实现全国产化供应链,性能指标能与进口同类产品对齐,如精准度更优、工作温度范围更宽,还支持更多种通信协议。全尺寸全量程覆盖、稳定的供应以及客户可接受的价格,让客户能更轻松地使用力控解决自动化需求,在避免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同时,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结语
从MEMS应变计系列的量产革命,到超高性能系列的技术突破,再到经济性系列的普惠生态,坤维科技的新产品全方位应对了机器人行业的痛点。坤维科技坚持让每一个机器人关节都跳动“中国芯”,让每一条产线都流淌“中国精度”,这不仅是口号,还预示着其在力控领域的广阔未来。未来的赛场,技术迭代仍将加速,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能真正解决行业痛点的创新,终将成为推动产业跨越的力量。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