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天,500台售价9998元的“Bumi小布米”在京东预售告罄。这不仅是一个销售数字,更是一个强烈的产业信号:人形机器人的消费级大门,正被一柄名为“价格”的钥匙撬开。
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对此有更本质的解读:“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铝、铁、铜线、磁铁加芯片。降本的核心,在于如何将这些基础元素,高效地转化为智能载体。”
在这场由“小布米”开启的万元时代背后,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深度调整正在发生。从加速进化的2.99万元机型,到宇树科技3.99万元的R1,价格下探席卷了整个行业。
而在这股热浪之下,一个更为关键的变革正在发生:机器人正从“能走动”向“会做事”进化,其中,高精度力觉传感技术(六维力传感器、关节力传感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01、价格破冰:消费级市场的临界点与价值重构
人形机器人价格进入万元区间,其意义远不止于“更便宜”。它标志着产品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从实验室样品和高端玩具,开始迈向具有工具属性的消费电子产品。
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信任票。“小布米”3小时售出200台、两天内500台全部售罄的表现,验证了消费市场对实用型人形机器人的期待。这种爆发式需求,与早期智能手机的普及路径颇为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价格带的产品开始呈现出清晰的功能区隔。万元级产品主打教育启蒙和家庭娱乐,3-5万元区间开始具备初步的作业能力,而20万元以上的专业级机器人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
价格分层意味着市场成熟。宇树科技R1与加速进化Booster K1的差异化定位,便是企业基于自身技术优势与市场判断作出的战略选择。
02、降本背后:供应链成熟与核心技术国产化
价格下探绝非简单的“降价”,其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供应链的整体成熟。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国产供应商的崛起将彻底改变成本结构。
以力传感器为例,过去依赖进口的时侯,单个六维力传感器的成本动不动就需要上10万元一台,而如今以蓝点触控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将成本大幅降低至2万至4万的区间位。
具通用消息了解到,其平台型技术能力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独创的“结构解耦+算法补偿”技术路径,在保证0.1%FS测量精度和10kHz响应频率的同时,将传感器体积和重量减少了80%-90%。
这种技术进步的直接结果,就是为人形机器人实现精细力控提供了商业化可能。LA系列六维力传感器,目前在大多数主流人形机器人机型中得到应用,成为机器人“触觉感知”的关键部件。
03、力觉感知:从“执行命令”到“感知交互”的技术分水岭
当机器人价格门槛被突破后,行业竞争焦点自然转向功能和体验。力觉感知能力,正是决定机器人能否从“展示”走向“实用”的关键。行业已步入新阶段:单一依赖“视觉定位+本体”实现功能性操作的时代宣告终结,“视觉-力觉-本体”深度融合的新范式正在确立。
六维力传感器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机器人首次获得了“力控触觉”。通过同时测量X、Y、Z三个方向的力和力矩,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与环境的交互力度,从而实现真正的柔顺控制。
04、场景落地:力传感如何解锁真实世界应用
价格下探扩大了潜在市场,而功能提升则决定了真实需求。在教育、康养、工业等多个场景中,力传感技术正成为解锁实用功能的关键。
在教育领域,搭载六维力传感器的机器人不再仅仅是编程教学的对象,而是能让学生亲手实验力控算法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抓取鸡蛋、书写绘画等需要精细力控的任务,直观理解机器人力控原理。
在智能康养场景,力传感带来的价值更为直接。基于蓝点触控传感器的按摩机器人,能够通过实时力反馈构建人体背部、腰部的力学图谱,动态调整按压力度与角度,实现个性化理疗服务。
工业应用对力控精度要求最为严苛。在一家深圳智能制造工厂里,搭载六维力传感器的机械臂能轻柔地滑过复杂曲面的波浪板,精准控制打磨力度,消除传统工业机器人刚性接触导致的产品损伤。
这些应用场景的共通点在于:机器人开始需要理解“力度”的微妙差异,而这正是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价值所在。
05、技术竞赛:感知、决策、执行的全面升级
当硬件成本得到控制后,行业竞争进入“智能化”深水区。目前主要形成了三大技术路线的角逐:
端到端VLA模式追求从感知到行动的直接映射,试图构建统一的大模型处理各种任务;
大脑+小脑分层架构将高层决策与底层控制分离,提高系统实时性与可靠性;
世界模型路线则致力于构建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预演行动。
无论哪种路线,高质量的感知数据都是训练智能模型的前提。
06、产业格局:专业化分工与生态协同
随着技术复杂度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走向专业化分工。整机厂商聚焦系统集成与品牌运营,而核心部件供应商则深耕特定技术领域。
在这一趋势下,核心部件企业获得了独立发展空间。2025年7月,蓝点触控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广发信德、复星创富等知名机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与海外拓展。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链的看好并非孤立事件。宇树科技明确将在2025年底前提交IPO申请,松延动力通过A++轮融资获得数亿元支持,资本正在加速整个产业的成熟进程。
专业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显而易见。整机厂商可以专注于市场需求定义与产品体验优化,而部件供应商则持续深耕专业技术,形成“整机拉动部件创新,部件支撑整机升级”的良性循环。
07、未来展望:从价格革命到价值创造的漫长征程
万元定价只是起点,人形机器人的真正挑战在于从“价格革命”走向“价值创造”。
业内预测,2030年可能迎来人形机器人的“iPhone时刻”,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步。特别是在力传感领域,仍需解决标准化、可靠性、成本等多重挑战。
典型人形机器人需在手腕和脚踝处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并嵌入28个关节力矩传感器,这些力传感系统在量产阶段约占整机BOM成本的15%,是影响机器人运动精度与交互智能的关键要素。
未来几年,随着国产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大,力传感器成本有望继续下降,为人形机器人在更多场景的普及创造条件。
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百亿级别,而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与快速迭代的工程能力,有望在这一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价格破局只是打开了消费级市场的大门,而力传感技术的成熟,才真正为人形机器人赋予了“灵魂”——让它们能够感知世界,理解意图,并温柔地与之互动。
随着“整机降价-需求增长-规模扩大-供应链降本”的飞轮持续转动,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商用的关键转折点。
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价格标签,而是转向功能体验与实用价值的深度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谁能更好地解决机器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问题,谁就能在即将到来的人形机器人时代占据先机。
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