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在半导体工艺中,Metal ECP 为什么要洗边?一般洗多少宽度?

05/28 15:25
643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半导体制造工艺里,金属层的电化学镀(ECP)是构建芯片内部复杂电路互连的关键环节。而在 ECP 工艺完成后,一项不可或缺的后续操作便是洗边。这一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对芯片制造的整体质量、性能以及生产效率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去除边缘毛边:消除后续工艺的 “定时炸弹”

在 ECP 过程中,当晶圆从电镀液中被取出时,其边缘区域虽因被电镀环夹住而基本不会镀上完整的铜电镀层,但却极易出现毛边。这些毛边的产生,源于电镀液在边缘的不规则流动和干涸。电镀液在表面张力作用下,会在晶圆边缘形成液滴,干燥后便留下了细微的凸起结构。

二、防止铜籽剥落污染:守护洁净的制造环境

在电镀铜工艺完成后,晶圆边缘部位往往会有铜籽残留。这是由于电镀过程中,铜离子在晶圆边缘的吸附与沉积行为更为复杂 —— 边缘区域的电场分布不均匀,加之流体力学效应的影响,容易形成不规则的铜颗粒沉积。

这些铜籽在后续工艺中是极具威胁的 “污染物”。当晶圆进入沉积、刻蚀或研磨等工序时,机械臂的抓取、设备的振动等都会对晶圆产生外力作用,可能导致边缘铜籽剥落。剥落的铜籽会随着设备内的气流或真空系统扩散,污染其他机台的腔体或晶圆承载台。

一旦污染扩散,附着在其他晶圆表面的铜籽将引发严重故障。铜作为良导体,若落在芯片的电路节点上,可能造成信号线短路;若沉积在绝缘层表面,则会破坏介质层的绝缘性能,导致漏电流增大。这些问题不仅会使芯片功能失效,还可能在量产阶段引发大规模的质量事故。

三、优化边缘形貌:为键合工艺筑牢基础

晶圆衬底的边缘通常设计为斜边,这一结构旨在减少边缘应力集中,避免晶圆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发生崩裂。然而,在铜的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斜边上的铜层却难以被完全去除。由于斜边与抛光垫的接触角度特殊,抛光液在该区域的流动受阻,导致抛光效率降低,形成铜残留。

在晶圆级直接键合互连工艺中,边缘铜残留会对键合质量产生致命影响。键合过程需要两片晶圆的表面紧密贴合,若边缘存在铜颗粒,会导致局部压力分布不均:轻则引发崩边,使晶圆边缘出现细微裂纹;重则造成键合界面鼓起,形成bubble defect,甚至导致整片晶圆翘曲变形和起皮。这些缺陷会破坏芯片的三维互连结构,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性,甚至导致封装后的芯片失效。

因此,在 CMP 之前进行ECP洗边工序,通过化学溶液选择性去除斜边的铜残留,能够确保键合界面的平整度和清洁度,为高精度的晶圆键合提供可靠保障,显著提升产品良率

一般来说,洗边的宽度会根据制程而定,比如先进封装HB工艺中,洗边宽度大约在3到5毫米左右。如果正常工艺的话,都会低于3毫米。

结语:洗边工序 —— 半导体制造的 “细节守护者”

从微观的毛边去除到宏观的键合质量保障,半导体工艺中金属层 ECP 后的洗边工序,以看似简单的操作,串联起芯片制造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它不仅是对工艺缺陷的补救,更是对先进制程下精密制造逻辑的践行 —— 在纳米尺度的世界里,每一个边缘细节的把控,都可能成为决定芯片性能与可靠性的关键。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目前就就职于Foundry大厂工艺整合工程师,每天坚持更新行业知识和半导体新闻动态,欢迎沟通交流,与非网资深PI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国芯制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