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Hugo,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同一所双一流高校,本科专业为通信工程,研究生阶段则专注于集成电路工程。
与模拟IC的初遇
我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缘分,始于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当时,我们尝试正向设计一个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从指标出发,逐步推导出完整的理论模型,再借助仿真不断验证并优化设计。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
本科的模拟电路课程,加上研究生期间对拉扎维、格雷等大师著作的深入研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能够较快上手模拟电路设计,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工程师的思维模式。
而真正让我系统掌握模拟IC设计、实现从“兴趣”到“专业”跨越的,是在「IC修真院」的学习经历。在那里,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给予我全方位的指导,帮助我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让我逐渐具备了独立完成模拟IC项目的能力。
尽管我已具备模拟IC的理论基础和一些模块级正向设计经验,但模拟设计作为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仍有大量全新内容需要持续学习。
PLL流片项目学习经历
在研二暑假,我报名参加了IC修真院的“锁相环模拟IC设计”流片班。通过为期半年的系统学习,我实现了从“会做一些模块级正向设计”到“能够独当一面完成系统级设计”的蜕变。
下面,我想分享一些在模拟IC学习道路上的心得与体会。
在理论学习阶段,老师并没有直接灌输PLL的复杂理论,而是从初学者的实际水平出发。考虑到不少同学缺乏系统的模拟IC基础,课程首先帮助大家扎实掌握了模拟IC的基本理论,让每个人都能快速建立起作为一名模拟设计工程师所需的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亲手完成了第一个设计作品——“LDO”,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理在理论基础学习阶段,考虑到很多学员仍处于入门阶段,老师用了约十节课的时间,系统讲解了拉扎维《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从单级放大器到稳定性与补偿理论,课程帮助我们在二十天左右快速掌握了模拟IC工程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单级放大器、差分放大器、频率响应、噪声、运放设计及环路稳定性等关键内容。
学习过程中,学员随时可以提出问题,老师也会耐心解答,并与大家共同探讨。通过这一阶段,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模拟IC工程师,必须扎实掌握模拟电路(如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设计与分析)、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基础内容,熟悉Bandgap、LDO等典型电路,并熟练使用仿真工具,同时对制造工艺和流程也要有一定了解。
读拉扎维的三阶心法
读研之初,我对模拟集成电路具体是做什么的其实并不清楚,只是听说它比数字更难,而且和大学时的“模拟电路”这门课关系密切。坦白说,我对大学模电并没有太多好感——学起来比数电吃力不少。相比之下,数字电路我倒觉得挺有意思,掌握起来也不费劲。
好在研一上学期还处于课程学习阶段,尚未进入课题组项目,因此我和其他选择模拟方向的同学可以说是同步起步的。这段空窗期,反而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一步步“爬上巨人的肩膀”。
研一上学期的课程主要包括《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艾伦版)、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物理学和低功耗设计等。坦白说,模集前半部分学得并不轻松,虽然勉强应付了考试,但对电路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扎实。
到了研一下学期,我重新认真研读了拉扎维的《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这一次,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理解,而是逐章推导书中的公式,尝试理解大师的设计思路:比如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和体效应等二阶效应,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又必须考虑。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尝试基于特定指标和工艺,动手设计一些基础模块,比如二级运算放大器和带隙基准源。实际设计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实际问题在理论书中并未提及,于是不得不广泛查阅文献,在前人经验的指引下思考、试错、调整。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循环,我逐步踏上了模拟设计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对于拉扎维教材的学习,我的体会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
1.?先把书读薄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框架。虽然能看懂内容,但理解还不够深入,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2.?再把书读厚
在完成第一轮学习后,我开始动手搭建电路并进行仿真——从第三章的单级放大器起步,逐步扩展到差分放大器、基准源等模块。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反复翻阅教材,通过仿真结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原本看似明白的内容,在实践中才暴露出理解上的漏洞,也正是这些问题推动我真正把知识学透、学扎实。
3.?最终把书读薄
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当积累了足够的实战经验后,再回看教材,就能从宏观角度把握重点:哪些是关键必须掌握的,哪些需要特别注意,而哪些在实际项目中不必过度纠结。我相信,许多资深模拟工程师都已达到这一层次。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努力迈进的方向。
对我个人而言,拉扎维的教材虽不算最通俗易懂,甚至对新手来说有些晦涩,但它无疑是模拟集成电路领域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我那本《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已经被翻得封面破损、书页松脱——它是我电路设计路上最常翻阅的参考书。
不过,当我在实际设计中遇到问题,而拉扎维未能完全解答时,我通常会去查阅另外三本经典教材中的对应章节。其中我最偏爱的是格雷的《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这本书风格大气磅礴,对各类电路的分析事无巨细、深入透彻。读完格雷的书,会让人感觉工程师的基础被夯得更加坚实牢靠。
模拟IC问题解决指南
当在电路设计中遇到问题时,我通常会采取这样的解决路径:
首先,我会优先访问?EETOP论坛。这个平台资料非常丰富,帖子涵盖面广,大部分基础性问题都能在上面找到有价值的参考。强烈推荐大家多去逛逛。
如果论坛上未能解决,我会进一步向身边的师兄师姐请教,或者咨询?IC修真院的老师。老师本身是一位大厂资深模拟设计工程师,经验丰富,能帮助我们理清很多复杂问题。
此外,知乎、技术博客和B站上也有不少优质内容,有时一些视频或文章能提供新的思路,帮助突破瓶颈。
不过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作为工程师的自主思考。我会先尝试建立自己的猜想和分析,再通过仿真去验证。一个很深的体会是:既不能闭门造车,遇到难题要及时求助;也不能不假思索地盲目提问——带着思考去请教,收获才会更大。
在选择模拟IC方向之前,我也曾心存畏惧,担心内容太难、自己学不会。但真正投入学习之后才发现,其实大家都觉得难——正因为普遍难,反而觉得没那么可怕了。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高不可攀,毕竟都是人建立起来的学科,只要愿意下功夫、花时间去钻研,总能一步步搞明白。
模拟ICer的自我修养
作为一名模拟设计者,多看论文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你能逐渐了解不同电路结构的实现思路与设计手法。此外,多做电路仿真也同样关键——只有通过仿真,才能验证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电路行为的理解。
模拟电路工程师还需要懂版图。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好的电路需要交给版图工程师实现,而只有电路设计者最清楚自己的设计意图。因此你必须能够明确说明哪些部分需要匹配、哪些路径需要承受大电流、哪些模块需要隔离,以及如何规划布局走线才能优化性能。
最后,模拟设计非常重视电路指标(spec)。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性能参数的要求截然不同,也决定了电路结构的差异。以运放为例,低噪声、高增益和高速运放的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增益与速度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经典的折衷关系。
模拟设计与数字设计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电路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高性能。PPA(功耗、性能、面积)是模拟设计师始终需要权衡的核心指标,如何在低功耗与小面积的前提下实现高性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我看来,稳定性是模拟电路最重要的特性,甚至优先于其他指标——如果电路本身不稳定,又何谈可靠?以运放设计为例,我们既要保证短期稳定性(通过STB仿真验证),也要关注长期稳定性(借助瞬态仿真分析),综合判断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事实上设计运算放大器的时候,一般也是从稳定性设计入手,根据gmid方法正向设计,并且留足余量,在后面性能设计的时候再牺牲前者留下的余量在最终的PVT下进行trade off。
此外,模拟工程师还需具备一定的版图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与版图工程师密切配合,准确传达匹配要求、大电流路径、隔离区域等关键信息,确保电路性能在物理实现中得到保留。
学习方面,我建议理论与实践并重。拉扎维教材的前十章是基础核心,需要反复理解;同时也要动手推导公式、绘制电路,并通过仿真验证想法。多读论文、多做项目,才能逐渐积累属于自己的设计直觉。
从简历,到Offer
在后面的求职过程中,简历中,请务必列出你亲自参与并深入掌握的项目——从理论计算、电路搭建,到仿真方法与工具使用,都应了然于心。例如,我曾参与IC修真院的模拟芯片流片项目,熟悉整体架构、各模块电路拓扑及设计细节,完整掌握从理论计算、电路实现、仿真验证到测试分析的全流程,能够绘制系统框图、推导关键公式并清晰阐释原理。
撰写简历时,要突出项目的设计指标、性能参数以及仿真/测试结果,优先展示表现优异的指标,并确保所有内容真实可信。此外,还可补充以下内容:成绩与排名、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流片或测试经验、英语水平等。参赛获奖和奖学金经历也可作为加分项。
简历筛选通过后,第一关通常是测评与笔试。测评以性格和逻辑思维为主,难度一般;笔试则非常重要,多数公司会组织统一的线上考试,内容多围绕模拟IC基础知识,常见题型来自拉扎维教材课后题及典型电路分析。平时需多做题、认真复习,每次考后及时整理错题、查漏补缺,持续提升应试能力。
面试环节最关键的是熟悉简历中的每个项目细节,清晰展现个人工作量与贡献,切忌虚构经历。面试官常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深入提问,建议从系统框图开始讲解,逐步展开到晶体管级电路,先说明基本原理,再阐述该项目的设计特点与技术亮点,表达务必条理清晰,提前反复练习。
面试前可适当了解公司主营业务与产品方向。在最后的反问环节,可以询问新人培训机制、工作内容或后续流程等。如被问到不懂的问题,不必沉默,可尝试结合自己做过的相关项目或已有知识进行联想回应,展现思维的发散与迁移能力。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模拟IC求职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项目实践。通过持续学习与动手锻炼,掌握核心设计与分析能力,同时认真准备简历与面试,真实、全面地展示个人技术积累与项目经验。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级模拟工程师的学习与求职心得,希望能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都能顺利拿到心仪的offer!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