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龙芯服务器芯片以63%的占比入围北京2025年信创终端采购项目,当ARM授权限制与X86生态壁垒持续引发行业焦虑,一场围绕自主架构的“军备赛”已在国产芯片领域全面铺开。
一、概念解码:芯片的“灵魂”与“底层规则”
芯片架构,专业名称为指令集架构,指的是一整套规范软硬件如何协作运行的底层技术体系。简单来说,指令集架构规定了处理器能理解并执行哪些指令(如数据运算、存储操作),以及这些指令如何被高效处理。可以说它是软硬件之间的“翻译标准”。
指令集架构在实际应用层面的关键之处在于,工程师编写好的代码,并不能直接在芯片上运行,它必须通过编译器“翻译成”符合特定架构的机器语言,芯片才能读懂并执行。不同架构就像不同的语言体系,彼此的机器语言无法互通,这也是为何部分软件只能在特定设备上运行。
此外,架构还决定了芯片的设计方向,从寄存器类型到内存访问方式,全方位影响芯片的性能、功耗和应用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指令集架构不仅是一种工程实现,更是一项具有系统主导权的“规则制定”:谁掌握架构,谁就掌握了整个软硬件体系的技术起点,进而影响哪些工具能被用、哪些平台能接入、哪些技术方向能够发展。
因此,指令集架构作为芯片的?“技术基因”,其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数字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与环境。
二、困局:悬在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长期以来,全球芯片产业形成了X86与ARM两大指令集主导的垄断格局,这种垄断给我们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与发展桎梏,在一次次技术制裁中暴露无遗。如ARM以“含美技术”为由,停止向华为授权最新的V9架构。尽管华为此前已获得ARM V8架构的永久授权,但V9的缺失意味着华为无法使用新一代高性能设计,会导致其在AI和能效比等关键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
依赖的代价远不止于供应链中断。英特尔X86处理器近年频繁曝出安全漏洞,服务器管理模块的高危隐患更让全球大量数据中心面临被攻击风险,而指令集的?“黑箱属性”?使得这些安全漏洞难以从根源上修复。对于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而言,这种“技术后门”无疑是致命隐患。
三、自主架构的核心价值:从安全底线到发展上限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命题。自主架构更是关键领域的?“安全底座”——?龙芯3C6000在金融核心系统的应用,使交易处理摆脱了对国外芯片的依赖;MaPU架构在卫星通信中的部署,保障了全域通信网络的自主可控。在能源安全、人工智能、工业控制等多个国家战略关键领域,自主架构也已经开始发挥技术保障作用。
随着“2027年央企国企100%信创替代”目标的明确,国产芯片已从单纯的硬件替代迈向系统级自主创新。摆脱指令集依赖,构建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为筑牢数字主权屏障的必然抉择。
自主架构的价值还远不止于“不被卡脖子”,除了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技术本身也在悄然“倒逼”我们重新思考架构的底层逻辑, 这为产业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
AI大模型、自动驾驶、气候模拟、新药研发、航天科技等前沿技术场景对算力和能效都提出了极端要求,越来越多的领域不再满足于“用现成架构凑合跑”,而是需要一种更贴合需求、更高效执行的新型架构。这种“需求驱动创新”的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适配”的产业生态,催动指令集架构向更细分、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数智化升级。
四、破局:国产自主架构的多元路径
在这场突围战中,不同技术路线的探索者们正以多元路径破解依赖困局,为产业发展注入自主力量。面对垄断困境,我国芯片企业并未陷入单一路径的迷思,而是根据应用场景与技术积累,走出了三条各具特色的自主化道路,形成了“通用攻坚、开源借力、专用创新”的立体突围格局。
1.?完全自研:从指令集到生态的?“全链路自主”
以龙芯LoongArch为代表的完全自研路线,选择了一条最艰难却最彻底的自主化道路。自2002年“龙芯?1?号”诞生以来,龙芯中科用二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指令集到?IP?核、再到芯片整机的全链条技术突破,构建起独立于Wintel和AA体系之外的“第三套生态体系”。
LoongArch指令集通过工信部知识产权备案,实现了从架构设计到生产制造的100%国产化,其集成的硬件国密算法与安全可信模块,使龙芯3C6000等6款芯片成功入围最高等级安全可靠认证,以40%的占比成为入选最多的企业。在性能上,龙芯3A6000单核性能已超越Intel i3-10100,3C6000/D服务器性能堪比至强Gold 6338,且能通过二进制翻译技术兼容Windows应用与数千款打印机驱动,解决了自主架构“生态孤岛”难题。如今,龙芯产品已在政务、电信、能源等领域规模化落地,仅三大运营商就累计采购超6000台龙芯服务器。
2.?开源适配:基于RISC-V的“协同创新”
RISC-V凭借开源免费、灵活可定制的特性,成为国产芯片摆脱授权依赖的重要抓手。与LoongArch的“垂直整合”模式不同,RISC-V采用全球协作的“开放标准”模式,吸引了阿里平头哥、华为等众多企业参与定制化开发。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汇聚全球创新力量,降低架构研发的门槛与成本。平头哥玄铁系列基于RISC-V架构,已在物联网、边缘计算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兆易创新GD32V系列则通过指令集扩展,满足了工业控制领域对实时性的需求。开源路线虽面临生态成熟度不足的挑战,但为中低端芯片市场提供了快速实现自主化的有效路径,成为国产架构版图的重要补充。
3.?专用创新:场景驱动的“架构差异化”
在通用计算架构激烈竞争的同时,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架构创新正在开辟新赛道。
赛昉科技相继推出多款以RISC-V指令集为基底的自主研发产品——昉·天枢、昉·惊鸿-7110、昉·星光。这些产品创新印证了RISC-V生态中“自主核心?+?场景牵引”的发展路径。目前其产品及架构已在工业自动化场景、数据中心场景、智能物联场景、泛终端场景等实现实践应用。
芯旺微自主研发的KungFu系列芯片依托全自主指令集架构的底层优势,已实现控制类、驱动类和模拟类的多元化布局,同时被二十多家知名汽车品牌选用,覆盖超200款车型,为车厂的芯片国产化选型和上车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矩阵,大大推动了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同时由于其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及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等特点,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AIoT?等领域。
寒武纪针对?AI?算力芯片“重并行、高能效”的核心需求,摒弃了通用CPU架构的冗余设计,打造了自主指令集架构Cambricon ISA,形成与X86、ARM的显著差异。目前该架构已在智慧城市摄像头、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等场景规模化应用,解决了通用芯片“算力冗余”或“性能不足”的适配难题。
国芯科技基于RISC-V开源基础,自主研发CRV4H内核架构,精准切入端侧AIoT场景对“低功耗?+?实时响应”的双重需求,与追求高性能的通用RISC-V架构形成差异。该架构已通过AI传感器模组落地智能家电、工业监测等领域,成为端侧自主架构的标杆实践。
思朗科技自主研发的MaPU架构,突破传统芯片局限:兼具了ASIC芯片的高效性,FPGA的可编程性和CPU的灵活性。基于MaPU架构的3D科学计算机支持在虚拟的三维空间里以极高效率进行各种类型的微观粒子动力学模拟仿真,可服务于分子动力学、分子对接、量子力学、流体力学等学科领域,为生物医药、材料化工、高端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提供了澎湃的算力支撑。另外MaPU?架构还为?5G?小基站、低轨卫星终端等设备提供核心支撑,目前已进入三大运营商供应链并服务于国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
这种场景化的架构创新,避开了与国际巨头在通用市场的正面竞争,通过?“单点突破”?构建起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目前已经形成多点开花的良性态势。赛昉科技与芯旺微的投资方之一——中科育成投资董事长陈静鹤表示:“国产自主架构的场景化研发应用是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让自主架构摆脱单纯的技术对标,能更精准地匹配国内产业的真实需求。长远来看,随着场景化研发的不断深入,国产自主架构将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领域,而是能逐步形成覆盖多场景的架构生态,从根本上夯实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基础,为数字经济的各领域发展提供更适配、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五、破局之后:生态构建仍是长期战役
自主架构的研发只是第一步,生态成熟度才是决定架构生命力的关键。
指令集架构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个芯片能否跑起来,而在于有没有足够多的开发者、厂商和应用围绕它构建起一套可持续的技术生态。架构不是一个单点产品,而是一个平台。平台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有人在用”——用的人越多,它就越强大,越智能,否则它就会慢慢落后,最后被市场淘汰。
龙芯以“自主根基?+?兼容创新”的双重策略构建了自主生态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二进制翻译技术兼容现有软件,同时推动欧拉、鸿蒙等操作系统推出专属版本,目前已实现WPS、微信等办公软件的原生支持。
对于RISC-V与其他新兴架构而言,生态建设更需精准发力。RISC-V可依托开源社区优势,聚焦物联网等细分场景构建“小而美”的生态闭环;MaPU则可围绕通信与储能场景,与设备厂商、算法企业共建技术联盟。
六、领跑未来:自主架构是一场“技术长跑”?
无论是追求极致性能和效率,还是保障供应链安全和信息主权,抑或降低成本、主导生态、应对未来计算挑战,自主架构的战略必要性都在不断增强。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十五五期间的战略主轴,科技创新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反映了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外部技术封锁加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科技发展路径正在加速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引领转变,意味着“十五五”期间我国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产业链安全。
正如中科育成投资董事长陈静鹤近日在思朗科技的参观交流中所说,解决自主架构的卡脖子问题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打磨,加上大量资金投入、长期研发积累和顶尖人才支撑,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突围,更是一次对我国科技自主能力的系统性考验。中科育成投资认为国产自主架构的发展正处于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关键阶段,其长期战略价值与短期发展挑战并存,对此中科育成投资也将持续关注。
自主架构“军备赛”没有标准答案,却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构建安全可控、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从龙芯20年磨一剑的坚守,到RISC-V开源生态的蓬勃生长,再到MaPU专用架构的场景突破,国产芯片正以多元路径走出指令集依赖的阴霾。当越来越多的自主架构在不同场景落地生根,国产芯片终将从?“跟跑”?迈向?“领跑”,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