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编辑:潮一? 水镜 李典 等
中国储能企业正迎来史诗级别的 “大航海时代”。
据此前24潮产业研究院(TTIR)不完全统计,2024年-2025年8月,中国储能企业签订海外订单总规模近250GWh。这已经是2024年海外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量(81.5GWh)的3.07倍。(具体详见?“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排行榜(2024/2025年)”一文)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1-6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45.6GWh,同比增长174.6%,占全国电池总出口量的35.9%。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动力电池26.5%的出口增长率,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烈火烹油,在中国储能全球化极度狂热之下,仍有许多隐忧和风险。
比如海外政策的阴晴不定。本轮 “出海潮” 很大程度上受补贴政策驱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持续性还有待验证。
此外,很多国家正大力扶持本地化制造和供应链本地化。比如欧洲要求储能电芯本地化率提升,增加全产业链零碳排放要求和合规成本;而中东地区,我国企业也面临知识产权与技术输出、环保合规等风险。
与此同时,美国签署 “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旨在扶持本土制造,通过限制新能源税收抵免、排除外国实体参与等措施强化美国本土产业。考虑在关税战等多重政策施压下,中国储能企业在美国的竞争力将大幅下滑。
另一方面,储能价格 “内卷” 也有蔓延至海外之势。今年以来,国内储能系统的成交价一路下跌,2025年7月,源网侧锂电储能系统入围报价在0.404至0.525元/Wh,平均报价0.4462元/Wh。储能系统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无序价格战,严重冲击产业链健康发展。接近1/3的系统集成商以低于成本价销售,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已开始出现较强的价格战趋势。譬如,今年,有一家中资企业在卡塔尔800MWh项目的竞标中,报出仅有6.2美分/Wh(0.44元/Wh)的价格,已达到国内报价平均值,远低于该公司此前在报价。
为了抢占市场,个别企业低价拿单,开始用B级电芯替代A级产品,在高温和极端环境下,电池寿命衰减速度加快,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影响到所有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就坦言:“若全行业陷入低价泥潭,不仅引发长期安全隐患,客户收益受损,最终损害的更是国家利益。这样一来,我们可能不仅把本应属于中国的出口创汇和盈利拱手让人,还牺牲了技术创新的动力,等于自毁前程。”
当前,中国储能一家独大,电池占据瓜分90%市场,储能系统TOP10占据八席,然而这场宏大的高科技征程,却因为低价内卷,出现不少 “珍宝被贱卖” 的现象,这是每一位储能参与者乃至产业规划者都不愿看到的景象。
海外订单狂飙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注意,很多海外订单只是意向订单,且很多订单的执行周期长达2-3年,甚至更久。在全球政策与市场激烈博弈的当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退潮正在席卷全球储能产业,海外订单狂飙的背后,也有潜在风险正在聚集。
比如曾是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TOP3企业Powin的破产,就很有可能对很多企业全球化发展造成影响。官网显示,Powin在全球范围内已建和在建储能系统超过17GWh,包括已投运的7.9GWh,和超9.5GWh在建项目。在2024年5月,该公司向俄勒冈州当局通报,若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可能在7月底前裁员并停止运营。
美国时间2025年6月10日,Powin正式向新泽西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申请相关文件显示,该公司目前资产和债务规模均在1亿-5亿美元之间。而仅在2024年,Powin就与瑞浦兰钧、海辰储能分别签订了12GWh、5GWh的储能订单。
考虑到未来全球产业发展与政策可能持续进入博弈区间,未来更多的海外项目大概率被迫进入 “延期” 或 “终止” 状态,这将对储能产业全球化发展与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长期的储能研究所关注到的产业变化,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析认为,未来唯有具备 “全球化布局(建设工厂)与强大开拓力,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积累、以及领先全球品牌影响力” 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更具有穿越周期,且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潜力。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对产业核心玩家的全球竞争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从25年起,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持续重磅推出 “中国储能上市企业最具全球竞争力10强排行榜”,试图从 “海外创收能力”、“海外盈利能力”、“海外发展潜力”、“全球品牌影响力”、“财务健康力” 等5个一级维度,11个二级维度,以及21个三级维度全面评比中国储能上市企业全球竞争实力,重点关注头部优质企业对储能产业的拉动,以及在产业端用数据探查出的产业链结构性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供读者朋友参考。具体详见下表: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