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广电的有线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如今,数以百万计的基站将无线信号覆盖到我国所有省市区县乡,把信号传到千家万户,这一变革体现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巨大进步。
旧潮落,新潮又起。最近,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不断有新的进展爆出,截至9月底,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10月,三大运营商又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
众多用户满怀期待,期望尽早体验卫星通信和eSIM,但在热议这两个话题之外,中国广电似乎显得落寞,均未布局这两项业务。一些广电用户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广电没有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没有推出eSIM?该话题一度登上小红书热搜榜。
01、中国广电为什么没有推出eSIM?
移动通信的发展越来越快,中国广电作为新晋的移动通信服务商,目前正致力于完善用户服务,扩展用户规模,因此在新兴的通信技术、产品领域无暇兼顾;且eSIM落地商用也非一朝一夕。
为什么广电没有推出eSIM?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弄清运营商推出eSIM服务需要哪些必要条件?技术、资金、政策、缺一不可。笔者采访了中国联通研究院仇剑书,他认为在技术层面,运营商推出eSIM服务需要做好六大准备。
一是建设好eSIM下载平台。在我国,政策上要求eSIM下载平台必需由运营商自建。eSIM下载平台是一个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并发性的电信级系统,建设和维护需要一定投入。
二是SIM卡的生产增加电子卡方式。传统SIM卡由卡商生产,运营商只需要提供号码数据并采购实物。而eSIM的电子卡需要由运营商自行生产,为此需要建设生产电子卡的平台,并制定一系列生产管理流程。
三是修改APP、业务受理系统,支持eSIM开通。基于实体SIM卡的用户开户、补换卡、销户等流程通常是线下方式,而eSIM的相关流程需采用线上方式,两者具有较大差异。运营商需要对BSS系统及前端触点进行端到端改造,才能适应开展eSIM业务的需要。
四是建立eUICC的认证体系。中国信通院旗下博鼎实华发布的《eSIM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2024)》显示,eSIM合规性测试与认证包括安全认证、SAS认证、功能互操作测试等全面的互联互通、安全审计和安全认证机制,保护了eSIM服务的互通性与安全性。
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发布的《关于eUICC卡管理实施规定》显示,企业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企业申请的eUICC卡产品型号,应取得认证机构的《eUICC产品认证证书》。企业应选择任一TAF认可的认证机构对所申请产品型号进行认证,并取得认证机构提供的认证证书。
eUICC证书主管单位、签发机构对应表
五是建立eSIM测试体系。信号强度测试、兼容性测试、数据速度测试、通话质量测试、稳定性测试。
例如罗德与施瓦茨可提供测试eSIM卡一致性与SIM卡远程配置的方案,确保配备嵌入式SIM卡的M2M设备能够在全球所有地区始终保持连接。
六是建立eSIM CA系统。eSIM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多个环节的测试、认证等。以中国联通为例,从2015年就已开始eSIM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历经网络兼容性、安全认证、国际漫游等复杂技术问题,才积累了成熟的eSIM生态和经验。
因此,eSIM的推出需要中国广电在网络升级、系统改造、国际协调等方面进行全面而长期的投入,非一朝一夕能够建成。
02、中国广电如何面对新形势的竞争态势?
随着技术的演进和更新以及用户需求向便捷安全的转变,卫星移动通信与eSIM将成为运营商的标配,在这种市场竞争形式下,中国广电如何发挥700MHz优势,在新形势下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笔者采访了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经理唐怀坤、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分析中国广电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变化。
观点一、广电应重点运营内容,实现差异竞争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经理唐怀坤认为,广电可探索“5G NR广播+卫星通信”的融合模式,通过深耕优质内容资源,向视频互联网平台转型,才是王道。
中国广电在新形式下如何应对,有哪些考量?
广电虽拥有700MHz黄金频段,但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是重资产,同时又是一个需要大规模运营的业务,这不是广电的优势,其优势在于内容和有线网络,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广电可探索“5G NR广播+卫星通信”的融合模式、将eSIM与内容资源深度绑定。我始终认为,广电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容运营商上,通过深耕优质内容资源,向视频互联网平台转型,才是王道。
介入网络运营可能会拖累广电的资本运营,广电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SWOT战略分析图可以很清楚地展现优缺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其中优势是内容,劣势是网络迭代,机会是视频互联网平台,威胁是抖音、优酷、B站、小米、华为,而不是电信运营商。
观点二、广电尽快扩大自身市场规模,eSIM不必急于一时
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认为,eSIM并非广电理想切入点,其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必选项”,eSIM这类加分项不必急于一时,但可以考虑结合中国卫通现有的高轨卫星资源,探索相关业务方向。
卫星与eSIM技术已成为提升用户服务的加分项,中国广电是应作何考虑?
卫星与eSIM技术确实是提升通信服务的加分项,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它们并非运营商布局的“必选项”。对中国广电而言,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现有技术能力,与三大运营商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这种情况下,广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必选项”问题——如何通过优化基础通信服务,尽快扩大自身市场规模,这对其现阶段发展来说优先级最高。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布局卫星或eSIM这类加分项不必急于一时。
当然,如果中国广电后续决定推进这些加分项,也需要结合自身传统优势与能力积累来做选择。以eSIM为例,目前国内对eSIM的监管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运营商自主搭建eSIM管理平台,还需与卡商建立深度协同机制,整个过程有一套严格的规范要求。而三大运营商在eSIM领域已筹备多年,从早期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eSIM部署开始,就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国广电短期内很难追赶,因此eSIM并非其理想切入点。
中国广电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如何布局?
相比之下,卫星业务对中国广电来说或许存在一定机会。在低轨卫星互联网业务兴起之前,传统卫星业务中,电视转播一直占比极高、甚至是最大的业务类型。尽管通信业务目前已成为中国广电的主要业务,但它脱胎于传统广播电视系统,与国内传统卫星运营商——中国卫通,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这为其涉足卫星业务奠定了基础。
基于这一背景,中国广电完全可以考虑结合中国卫通现有的高轨卫星资源,探索相关业务方向。比如,中国卫通目前已推出面向户外运动、车载场景的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这类服务能满足特定市场需求,具备一定发展潜力。此外,国际上也有企业通过搭建新型平台,利用既有高轨卫星系统向用户提供物联网(IOT)服务,广电也可参考这类模式,基于国内卫通的卫星资源进行尝试。
03、中国广电在新形式下的SWOT分析
根据SWOT对中国广电在新形式下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全面分析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相比三大运营商,中国广电在内容制播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中国广电作为广播电视领域的老牌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影视、综艺、新闻等内容资源。其拥有众多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内容、平台储备极为丰富。
二是中国广电在网络运营领域存在一定差距。三大运营商经过数十年深耕,早已建立起成熟的运营体系,实现了“宽带+5G+IPTV+智能家居”的多业务联动。
三是中国广电应急通信领域拥有巨大机遇。中国广电拥有 700MHz 黄金频段,该频段穿透能力强,覆盖面积大,在应急场景中能尽可能减少通信盲点。此外,在乡村振兴领域,中国广电可以发挥智慧广电优势,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增加乡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质内容供给。
四是中国广电在内容制播分发领域面临一众互联网厂商的威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抢占用户时长,内容优势被稀释,用户与营收易被分流。
中国广电在新形式下的SWOT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浪潮中,中国广电的“追赶之路”并非复制三大运营商的路径,而是要在认清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以内容为核心、以特色为抓手”的差异化道路。
短期内,广电需聚焦基础服务优化与市场规模扩大,夯实生存根基;中期可依托与中国卫通的合作探索卫星业务,结合700MHz频段优势布局应急通信、乡村振兴等细分场景;长期则应锚定“内容运营商”定位,通过技术融合(如5G NR广播、超高清)丰富内容形态,通过生态合作(如与终端厂商绑定)拓展内容触达渠道,最终在视频互联网市场中建立独特竞争力。
对中国广电而言,应避开“短板竞争”的陷阱,将内容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在移动通信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实现从“追赶者”到“特色引领者”的转变。
作者:文渊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