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诸多可靠性与稳定性问题,根源在于电磁兼容(EMC)设计不达标,常见表现为信号失真、噪音过大、工作中信号不稳定、系统易死机、抗干扰能力弱等。电磁兼容设计涉及电磁学等专业知识,复杂度较高。本文将从 PCB 层数配置与层布局两方面,结合实操经验分享设计技巧,为电子工程师提供参考。
一、PCB 层数的配置
PCB 层主要包含电源层、地层与信号层,层数为三者数量的总和。设计第一步需先统筹分类所有电源、地及各类信号,再基于分类展开部署,同时需在系统电磁兼容性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
电源层设计
电源层设计核心需结合电源类型与数量:
若仅单电源供电,可采用单一电源层;对电源要求高的场景,也可设多个电源层为不同层器件供电。
若存在多电源,可设计多个电源层,或在同一电源层对不同电源进行分割;但分割前提是电源间无交叉,若有交叉则必须单独设多个电源层。
信号层设计
信号层层数需围绕信号特性规划,优先保障特殊信号的屏蔽与完整性:
时钟、高频等特殊信号需单独分层,且必要时增加地平面作为屏蔽层,减少干扰。
设计时可先通过专业软件搭建基础方案,再结合实际需求调整细节;信号密度与特殊信号的完整性,是层数设计的核心考量因素。
不建议选择单 / 双面板的原因
若不单纯追求成本控制,不建议设计单面板或双面板:
单 / 双面板虽加工简单、成本低,但在信号密度高、结构复杂的场景(如高速数字电路、模数混合电路)中存在明显缺陷。
单面板无专门参考地线层,会导致信号回路面积增大、辐射增强;同时因缺乏有效屏蔽,系统抗干扰能力大幅下降。
二、PCB 板层的布局设计
确定信号与层数后,需按科学原则规划层布局,核心目标是减少耦合干扰、提升屏蔽效果。
(一)PCB 层布局核心原则
电源层与对应地层相邻,通过形成耦合电容结合板上去耦电容,降低电源平面阻抗,同时实现较宽频带的滤波效果。
优先选择地平面作为信号参考层:理论上电源层与地层均可作参考层,但地平面可直接接地,屏蔽效果远优于电源层。
相邻两层的关键信号不得跨分割区,否则会形成大信号环路,产生强辐射与耦合干扰。
保持地平面完整性,禁止在地平面走线;若信号线密度过高,可考虑在电源层边缘有限走线。
高速、时钟、高频等关键信号的正下方,需设计地线层,使信号环路路径最短,辐射干扰最小。
高速电路需重点控制电源辐射:通常要求电源层面积小于地平面,利用地平面对电源层形成屏蔽;一般需让电源层比地平面缩进 “2 倍介质厚度”,若需减小缩进量,可尽量减小介质厚度。
(二)多层 PCB 布局一般原则
电源层应靠近地层,并设计在地层下方,强化屏蔽与滤波效果。
布线层需与整块金属平面(电源层或地层)相邻,保障信号参考稳定性。
数模信号需严格隔离:优先避免数模信号在同一层;若无法避免,需分区域布线,通过开槽等方式隔离模拟信号区与数字信号区。模拟电源与数字电源(尤其辐射强的数字电源)也需单独隔离并屏蔽。
不同层的传输特性存在差异:中间层印制线条形成平面波导,表面层形成微带线,设计时需适配不同特性。
时钟电路与高频电路是主要干扰 / 辐射源,需单独规划布局,远离敏感电路(如模拟电路、弱信号电路)。
不同层的杂散电流与高频辐射电流不同,布线时需针对性设计,不可同等对待。
三、结语
合理的 PCB 层数设计与层布局,能显著提升板级电磁兼容性。层数设计需重点关注电源层、地层的配置,及高频、特殊、敏感信号的分层与屏蔽需求;层布局则需围绕耦合控制、地 / 电源线规划、关键信号(时钟 / 高速)隔离、数模信号分区等核心点展开。希望本文的解析能为工程师的 PCB EMC 设计提供实际帮助。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