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数据采集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工业互联的“第一步”

10/23 09:20
603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被誉为“新石油”,是驱动工业智能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无论是智能工厂的生产优化,还是智慧城市的精细管理,抑或是远程设备的故障诊断,都离不开一个基础且关键的环节——数据采集。那么,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数据采集,它的基本流程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一次深入浅出的科普,顺便看看像纵横智控这样的企业,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工业网关产品,让这个流程变得更高效、更可靠的。

第一步:数据源识别与接入——找到“谁在说话”

数据采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明确我们要从哪里获取数据,以及如何与这些数据源建立联系。工业现场的数据源可谓五花八门:可能是生产线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可能是控制设备的核心——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也可能是各种智能仪表、条码扫描器,甚至是一些老旧的、只支持串口通信的设备。它们就像工业现场的“信息孤岛”,各自运行,说着不同的“方言”。
要接入这些数据源,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接口类型(比如RS485以太网、数字量IO、模拟量IO等)和通信协议(如Modbus RTU/TCP、Profibus、DLT645、OPC UA等)。这个阶段,工业网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就像一个多面手,能兼容各种物理接口和通信协议,将现场的设备连接起来。纵横智控的工业网关产品,比如EP100系列,正是为此而生。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接口和广泛的协议支持,能够轻松“听懂”不同设备的“语言”,是打通数据源与上层系统之间壁垒的关键。

第二步:协议解析与数据标准化——让数据“听得懂”

仅仅接入数据源还不够,因为不同设备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格式往往是混乱的、非结构化的,或者带有特定协议的“编码”。这就好比你收集了一堆来自不同国家的文件,它们使用的文字和排版都不一样,你得先翻译和整理,才能看懂。
协议解析就是这个“翻译”的过程。工业网关会根据预设的规则,将原始的二进制数据、Modbus寄存器值等,解析成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标准化格式,最常见的就是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JSON格式简洁明了,易于机器解析和人类阅读,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的“通用语”。
数据标准化则确保了所有数据都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表示,比如温度值都用摄氏度表示,压力值都用帕斯卡表示。这个环节做得好,能极大地方便后续的数据存储、分析和应用。纵横智控的EP100系列等网关产品,就具备强大的本地协议解析能力,能将Modbus、DLT645等工业协议数据直接转换为标准JSON格式,大大简化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第三步:数据预处理与边缘计算——让数据“更聪明”

并不是所有采集到的数据都有用,也不是所有数据都需要立即上传到云端。有些数据可能是冗余的、有噪声的,或者需要进行一些初步的计算和判断。这就是数据预处理和边缘计算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这一步,工业网关可以在数据离开现场之前,进行一系列“智能操作”:
?数据过滤:剔除无效或重复的数据,减少传输量。
?数据聚合: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汇总,例如求平均值、最大值等。
?数据转换:进行单位换算、线性校准等操作。
?逻辑判断:根据预设的规则,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例如判断某个参数是否超出安全阈值,并触发本地报警或控制指令。
这种在数据源头附近进行处理的方式,就是边缘计算。它能有效减轻云端服务器的负载,降低网络带宽消耗,更重要的是,能实现毫秒级的实时响应和本地智能决策,对于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工业控制场景尤为关键。纵横智控的工业网关,普遍具备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支持MicroPython二次开发,让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定制各种数据预处理和本地智能逻辑,让数据在“家门口”就能变得更“聪明”。

第四步:数据传输与上云——让数据“跑起来”

经过前几步的处理,标准化、预处理过的数据就可以准备传输了。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和协议,将数据安全、稳定、高效地从现场传输到云端平台或数据中心
数据传输通常依赖于各种网络技术,如4G/5G蜂窝网络、Wi-Fi、以太网等。工业网关会根据现场的网络条件和数据量大小,选择最合适的传输方式。在传输协议上,MQTT因其轻量级、发布/订阅模式的特性,成为物联网数据上云的主流选择;HTTP、TCP/IP等协议也常用于特定的数据交互需求。
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工业网关通常会内置断网续传、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如“一机一密”)等机制,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丢失、不被篡改、不被窃取。纵横智控的工业网关产品,不仅支持多网络融合和自动切换,确保通信链路的可靠性,还具备硬件级本地存储和毫秒级智能续传功能,以及独有的安全认证机制,保障数据“跑起来”的同时,也“跑得稳”、“跑得安全”。它们还能无缝对接阿里云、OneNET等主流云平台,帮助企业快速构建云端数据中心。

第五步:数据存储与管理——让数据“安家落户”

当数据成功传输到云端或数据中心后,就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数据存起来,更要考虑如何高效地存储、检索和维护这些海量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数据存储通常会采用各种数据库技术,如关系型数据库(MySQL、PostgreSQL)、时序数据库(InfluxDB、TDengine)或NoSQL数据库(MongoDB、Cassandra),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查询需求来选择。数据管理则包括数据的备份、恢复、权限控制、生命周期管理等,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合规性。
虽然工业网关主要负责前端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但在整个数据管理体系中,它扮演着“数据入口”的角色,其传输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后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效率与价值。

结语

数据采集,并非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个涵盖数据源识别、协议解析、边缘预处理、安全传输到最终存储管理的完整链条。每一步都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工业物联网的“数据生命线”。在这个流程中,像纵横智控这样专注于工业互联的企业,通过其高性能、高可靠的工业网关产品,为企业提供了从现场到云端的无缝连接和智能赋能。
成都纵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纵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纵横智控:专注工业物联网通信控制终端产品及解决方案,研发投入丰硕,授权专利软着数十项的高新技企。

纵横智控:专注工业物联网通信控制终端产品及解决方案,研发投入丰硕,授权专利软着数十项的高新技企。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