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FCT/ICT测试应力应变超标分析与整改实战

10/14 08:38
438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PCBA板在FCT(功能测试)治具上一切正常,但一到客户手里就频繁出现BGA虚焊故障。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们对着测试数据反复排查,最终真相大白——问题竟出在那套用了三年、看似“温顺”的测试治具上。

如果你正在搜索“ICT测试失败”、“FCT治具设计”或“PCBA测试损伤”,那么你很可能正面临着与老张相似的困境。测试本是保证质量的最后关卡,但设计不当的治具本身,却可能成为PCBA隐形机械损伤的“元凶”

一、治具应力:藏在质量关卡里的“特洛伊木马”

为什么测试治具容易产生问题?原因在于其工作方式:

下压过程: 气动或液压驱动导致治具探针板下压,如果四柱不平衡、缓冲不到位,瞬间的冲击力足以让PCB产生微弯曲。
支撑不足: 为了避开板底元件,支撑柱(Support Pin)往往放得不够密集或高度不一,导致PCB在中部悬空,受压时产生过度形变。
“完美”的假象: 更棘手的是,这种应力损伤未必是致命的。它可能只是让BGA焊球产生微裂纹(Hairline Crack),当时还能通电通过测试,却在后续运输、使用中因振动温差而彻底断裂。

这种问题极其隐蔽,传统的过程品控难以发现,唯有通过应变测试(Strain Test) 进行量化监测,才能揭开它的真面目。

二、一次真实的治具应力排查与整改记录

最近,我们协助某国产手机品牌处理了一例典型的治具应力超标案例。他们的新品在测试后,良率莫名下降了几个百分点。

第1步:布点与测试 我们依据IPC-JEDEC-9704标准,在主板最大的CPU BGA芯片四角附近粘贴了4个应变片。随后,模拟真实生产节拍,让板卡连续通过ICT和FCT测试治具,用设备记录下整个下压、测试、回弹过程中的应变数据。

第2步:发现“凶手” 数据不会说谎。测试曲线清晰显示,在FCT治具下压瞬间,主板产生了高达800?ε的微应变峰值(如下图红色箭头所示),而该品牌规定的安全极限为500?ε

(示意图:应变测试曲线图,显示一个尖锐的峰值远超标准线)

应变测试曲线图

第3步:精准定位与整改 问题找到了,但根源在哪?我们通过逐一排查,最终锁定:

缓冲问题: 治具气缸下压速度过快,且缓冲器(Dashpot)老化,导致硬冲击。
支撑问题: 板底一颗较高的电感器周围缺少支撑,形成局部软肋。

整改措施其实很简单:

调整气缸气压和下压速度。
更换缓冲器。
在悬空区域增加了两个尼龙支撑柱。

第4步:验证效果 整改后再次测试,应变峰值成功降至300?ε以下,稳稳落在安全绿色区域。后续跟踪显示,该站位的故障率恢复了正常。

三、如何为自己家的治具做一次“应力体检”?

如果你的生产线也存在测试后的莫名故障,不妨参考以下步骤进行自查:

选定测点: 优先选择板上有大型BGA、长条连接器、陶瓷电容的区域附近,这些是应力敏感区。
覆盖所有工况: 测试必须包含治具下压到最深、并保持测试的完整过程。多运行几次,观察数据重复性。
读懂数据: 重点关注应变峰值。参照IPC-9704标准或您客户的特定标准(通常Apple、华为等大厂有自己的更严苛规范)进行判读。
common整改方向:

优化支撑: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确保支撑柱密集、均匀、高度一致,顶面使用防静电尼龙材料,避免顶伤元件。
减缓冲击: 调整治具动力系统的速度和缓冲,变“撞击”为“柔和的接触”。
定期校验:应力测试纳入治具的定期校验规程(AMC),特别是新治具验收时,必须做这道“体检”。

结语:为质量防线加上一把“数据锁”

测试治具的本意是守护产品质量,别让它因为设计或维护的疏忽,反而成了可靠性的漏洞。通过一次简单的应变测试,你就能为这道重要防线加上一把可靠的“数据锁”,将风险杜绝在出厂之前。

作为PCBA应力应变检测专家,我们广州宇华测控见过的类似案例数不胜数。我们相信,提供精准的测试设备很重要,但分享如何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实战经验,对客户来说更有价值。 希望这个案例能为您带来启发。

如果您在治具验收或工艺排查中遇到任何应力方面的困惑,欢迎交流。我们后续还将分享更多关于分板应力、回流焊炉温曲线应力分析的干货内容。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