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从草台班子到百亿企业,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10/13 10:02
85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没有哪一家半导体公司,是在顺境中长大的。

在很多人眼里,半导体行业代表着高精尖、高门槛、高壁垒,只有巨头才能生存。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中国半导体这些年的故事,你会发现:无数如今身价百亿的公司,当年都只是“草台班子”——租来的厂房、拼凑的设备、连工资都得凑着发。

今天,我们聊三家典型的逆袭者: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韦尔股份。三种路径,三个时代的选择,却有着同样的底色——“死也要做下去”。

一、中芯国际

2000年,中芯国际在上海张江成立。那时,中国的芯片制造几乎一片空白。创始人张汝京带着几台二手设备、几十个工程师,从零起步。

他们最初做的,是别人不屑做的“成熟工艺”——0.35微米、0.18微米的产品,只能拿到手机基带、家电芯片的小订单。可张汝京说:“哪怕我们是‘跟跑’,也要先跑起来。”

2000年代初,中芯国际靠性价比在国内市场站住脚,但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7年。那一年,公司请来了传奇工程师梁孟松——这位在台积电、三星都立下功劳的人,带着团队在短短两年内让中芯国际量产14纳米工艺,打破了“国内做不出先进制程”的质疑。

那段时间,研发中心灯火通明,工程师们睡在办公室,甚至把床垫铺在测试间。有人说,那是“用命在堆良率”。

制裁、禁令、断供……中芯国际从未走上轻松的路。但他们把“追不上台积电”这件事,变成了“让别人无法取代我们”。如今,中芯国际已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晶圆代工厂,2024年营收超800亿元。他们没赢下世界,但撑起了中国芯片的底气。

二、长江存储

半导体产业链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是存储芯片。这个领域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牢牢占据,中国过去几十年几乎毫无存在感。

2016年,长江存储在武汉成立。项目启动时,行业里很多人摇头:“别做梦了,存储这东西,中国起码还差20年。”

但长江存储的目标就是“补上这20年”。他们自研了一种叫 Xtacking 的3D NAND架构——把控制电路与存储单元分层制造、再高速互联。这个看似“偷懒”的架构,却让他们在良率、成本和速度上同时突围。

2019年,他们推出中国首颗64层3D NAND闪存芯片。2021年,128层量产成功。那一刻,整个行业都震惊了:这家只成立5年的公司,居然追上了国际第二梯队。

然而逆袭并非一帆风顺。母公司紫光集团的债务危机、美国的出口管制、设备断供……几乎让长江存储一夜之间陷入冰点。很多人担心这家“国家希望之星”会就此陨落。

但他们挺了过来。靠技术积累、靠国家大基金注资、靠工程师不肯放弃的那股狠劲。到2025年,长江存储再次获得上十亿元融资,第三代Xtacking技术已经在研发。这是一家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的公司。不是运气,是骨气。

三、韦尔股份(豪威)

和前两家“重资产”企业不同,韦尔股份的故事,是一部“死磕设计”的传奇。

2010年代初,韦尔只是一个做分立器件的小公司,年收入不足10亿。直到2017年,它收购了北京豪威科技(OmniVision),一举拿下了全球领先的CMOS图像传感技术——也就是手机摄像头的“眼睛”。

这桩收购,几乎赌上了公司全部身家。很多人说韦尔疯了。可事实证明,这一步,改变了命运。

随着智能手机、汽车摄像头、安防监控的爆发,韦尔的传感芯片需求井喷。短短三年,韦尔的市值翻了十倍。

但2022年市场下行、利润暴跌近八成时,它又被推入深渊。许多人认为这家公司将“重蹈覆辙”。

韦尔没有躺平。它开始转型布局高端显示驱动芯片、车规级传感器,紧密绑定华为、小米、京东方等国内大客户。2024年,随着手机与车载影像市场回暖,韦尔净利润暴增700%。靠的是技术积累,更是“熬得住”的心态。

从几百人的小团队,到如今市值超千亿的设计巨头,韦尔用现实告诉所有人:有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活下来,再赢回来”。

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韦尔股份——三家公司、三种模式,却有同样的信念:哪怕前路被封锁,也要自己闯出一条。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急功近利、在最艰难的时候仍坚持研发投入、把工程师放在第一位。

有人说,中国半导体像草台班子。但正是这些草台班子,一次次在断供、封锁、嘲讽中拼出未来。

他们没有奇迹,只有坚持。

但有时候,坚持本身,就是奇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