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咖
刘娟
中鼎恒盛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
中鼎恒盛2008年成立于中国北京,主要从事隔膜压缩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凭借16年创新研发的技术沉淀和深厚的行业经验积累,公司所生产的隔膜压缩机产品多项主要性能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形成G0-G6几个系列隔膜压缩机产品,适用于不同气体压力的使用场景。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气体、精细化工、新能源、核电、航空航天、军事装备、食品医药、科研试验等领域。
今天想带大家走进一个有点“冷门”却至关重要的领域——高压隔膜压缩机。你可能没听过它的名字,但芯片制造、氢能储运这些高精尖领域都离不开它。这次我们对话了中鼎恒盛的刘娟总,一位从技术岗走到营销管理的女性高管。
她聊了不少干货:从五六十年代我国首台设备诞生,到2022年实现进口替代,这背后是几代人啃下“设备大型化”等技术硬骨头的坚持;也坦诚说了差距,比如工业设计的美学思维、气阀材料的国产化突破,仍是要翻越的山。
这个小众领域藏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韧劲。一起收听国产“顶流”如何在全球赛场站稳脚跟的突围故事吧!
欢迎收听对话播客
以下文字为播客内容的文字版整理
探秘高压隔膜压缩机:产业基因解码与差异化突围之路
幻实:本期,我们暂且将视线从芯片产业移开,聚焦于另一个与芯片产业紧密相关,同样充满科技魅力与挑战的领域——高压隔膜压缩机。在往期节目中,我们很少涉及这一领域的企业,因此今天特别荣幸邀请到中鼎恒盛气体设备(芜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鼎恒盛)副总经理、营销中心总经理刘娟女士做客我们芯片揭秘,请刘总带我们一起揭开高压隔膜压缩机领域的神秘面纱。
刘娟:大家好,我是中鼎恒盛的刘娟,非常开心今天能有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幻实:刘总,我注意到您在压缩机行业拥有非常资深的从业经历,从技术岗位到销售一线,如今又带领公司营销中心。我想先请教您一个问题,作为女性,您是因何契机选择了这个行业,毕竟在机械制造领域,女性高管较为少见。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的行业,您为何会选择加入这一行业,并长期深耕其中?
刘娟: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大学时我主修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一家国企,从事压缩机设计工作。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既没有转行,也没有更换专业方向,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也比较被动的选择。在当时的统招分配制度下,因为专业的缘故,最终进入了这个行业,并选择了现在所在的这家公司。
幻实: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高压隔膜压缩机这个产业?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高压隔膜且与其他的压缩机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刘娟:从名称上看,隔膜压缩机本质上属于压缩机的一种。压缩机是通用机械的重要品类,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箱、空调中就有压缩机。传统上,压缩机多以用途分类——如用于制冷行业的压缩机,而往复式隔膜压缩机则属于按结构形式和应用场景分类的一种往复式压缩机(通过活塞往复运动实现气体压缩的设备)。往复式压缩机的上一个品类是容积式压缩机(通过改变工作腔容积来压缩气体,提高气体压力的机械),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石油化工、军工航天、核电以及我们今天讨论的芯片行业。实际上,在整个压缩机品类中,隔膜压缩机属于非常小众且高度专业化的细分产品,例如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特种气体增压就需使用该类设备。
幻实:那它与空调这类压缩机相比,技术难度更高吗?
刘娟:要说它难,其实也不算特别难。隔膜压缩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国际上就制造出了第一台隔膜压缩机,我国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也成功制造了第一台,至今已有约70余年的应用历史。这项技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 并随着国民经济工业的发展不断迭代和优化,包括路线革新,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类设备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探索中不断积累。因此,对其“是否难”的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它既专业,又不至于过于复杂。
从小众到全球PK:中鼎恒盛如何让国产设备比肩国际巨头?
幻实:虽然该技术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国内在基础技术积累方面仍有不足。请问中鼎恒盛在研发这类产品时,遇到了哪些重大技术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刘娟:中鼎恒盛的创始人罗克钦先生,是我国隔膜压缩机技术的重要突破者。早些年,由于从业人员稀少、设备应用范围有限,特别是技术方面,国内的专业人才储备始终不足,很多企业只能制造一些小型设备。在2008年,我们的创始人实现了关键性的“设备大型化”技术突破,并因此获得个人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我们是在前人的研发基础上进行迭代优化,同时推进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升级。
幻实:我其实对于这项“从小型设备到大型设备”的技术突破还有些模糊:这一突破的关键技术难点在哪里?为何能够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
刘娟:这种机械设备,从小型化到大型化的技术突破绝不是简单的尺寸扩展。由于它本身属于“动设备”而非“静设备”,因此不能仅通过增加尺寸、体积和原材料用量来实现规模化。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使设备体积达到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对于内燃机、蒸汽机这类“动设备”而言,单纯放大体积和尺寸并不能按比例提升流量和压力等性能参数,这其中涉及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技术的结合。
幻实:对,这个东西在运转中就会复杂很多。请问在设备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它对材料的要求高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逻辑在里面?
刘娟:作为“动设备”,其对材料的要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不高的通用材料;另一类是设备核心零部件中的易损件材料。这类“动设备”就像汽车一样,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更换易损件,如液压油、润滑油以及皮带、空气滤芯、机油滤芯等。我们的“动设备"同样如此,每运行几千小时就需要更换部分易损件,而这些易损件对材料的要求相对较高。
幻实:想再问一下,作为一个在国内五六十年代就有的行业,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不激烈?
刘娟:以前还好,我们整个隔膜压缩机发展的时代可分为技术萌芽的1.0时代,市场的2.0时代,以及当前我们的3.0时代。1.0时代,国内刚引入隔膜压缩机,市场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产品关注度低。那个时候,竞争还不激烈,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约为个位数,最多不超过五家,后来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尤其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从2018年开始,国内第一波氢能产业浪潮兴起,关注该产品的企业和机构逐渐增多。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经历的竞争就会比原来的1.0时代多,我个人把它定义成隔膜压缩机竞争的2.0时代。在这个2.0时代,据统计,当时参与竞争的企业近30家,2018年至2022年间,氢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氢能浪潮推进,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并建设示范站。而浪潮退去后,大家又趋于冷静。然后,我们的市场经历了一个洗牌,截至目前,经过市场淘汰,长期从事该行业并参与竞争的约10家左右。
幻实:其实也很残酷,好多企业消失了。那中鼎恒盛靠什么留下来?你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化定位?
刘娟:我们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年来我们在设备应用技术上积累了深厚的专业技术积淀。市场是检验产品与公司的唯一标准,无论经济环境优劣,我们的产品始终能经得住客户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技术始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尽管产品基础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但就国内同行而言,我们在技术掌握方面更扎实。我们管理层,包括创始人兼现任董事长,均从技术岗位起步,逐步向销售、管理及其他岗位拓展,正是凭借坚实的技术基础,公司才得以在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幻实: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重要过程,企业若想在行业中立足,必须具备深厚的积累。,那我想问问您,你们目前最关注的市场是哪些?对未来市场趋势有怎样的预判?
刘娟:目前,我们在国内这个行业中,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到企业规模(包括人员配置和技术实力),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前几年,我们已实现一些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替,在整个过程中,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对我司在行业产品技术上的贡献已形成普遍共识。
幻实:这个设备的替代是指你们生产环节的设备替代,还是指你们自己产品的零部件构成上的替代?
刘娟:是我们市场环境的替代。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国内迎来第一波氢能浪潮,该产品最早于1916年在国际上出现,目前国际市场上仅有少数企业生产和我们同类的产品。2018年之前,国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央企国企集团公司等,还是比较认可进口设备,而在2018年到2022年间,借助多地示范站对设备国产化的需求,我们积极参与竞争。将一台进口设备与中鼎恒盛的国产设备置于同一应用场景、同一个站,对比性能参数和可靠性。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产品的性能指标、易损件的寿命及整体的可靠性已完全不输进口设备,在2022年后,我们基本实现了进口设备的国产化替代。
幻实:我发现你们的客户好谨慎,要这么久才相信你们。
刘娟:因为它是一个“动设备”,而且还是一个核心的“动设备”。无论是在大型化工艺装置上还是在我们建立的加氢站上,一旦出现了一些故障,不仅会影响到站点的日常运营,甚至会影响到后续企业的经营,这点还是比较关键的。
幻实:所以我听起来蛮感慨的。一个五六十年代就在中国已经有的东西,到2022年左右才能实现跟国际巨头在某些市场上掰腕子。
刘娟:是的是的,好不容易。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好几代人的努力。
幻实:那请您跟我讲讲,现在中国的高压隔膜压缩机行业和国际巨头比差距或者比不同,还有哪些点需要再努力呢?
刘娟:首先,我实地考察过很多国外设备,我发现由于我们没有经历工业革命,因此在工业品设计理念上基础薄弱,尤其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工业美学方面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另外,最初十几年我们在材料领域尝试颇多,以隔膜压缩机的易损件为例,隔膜的材料已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联合完全实现国产化。但是,关于气阀的关键易损件的原材料至今仍未完全实现国产化,与进口设备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这其实与国外深厚的工业革命基础有关,目前主要存在这两方面差距。
中国高端装备的破局时刻:中鼎恒盛正在构建怎样的未来?
幻实:但我相信,凭借我们多年持续的投入,总有一天会超越他们。今天非常感谢刘总的分享,最后,能否请您谈谈中鼎恒盛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布局?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头部企业接下来的打法。
刘娟:我们的策略是打造全系列、无缝隙的产品布局,与行业内一些只专注于单一细分领域或几类产品的企业不同,我们的市场覆盖面更广。我们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国家战略级项目,如国企、央企主导的关键工程、军用及民用航天项目,也涵盖了核电等高端应用领域(公司具备核电设计与制造资质),我们优先保障这些高端市场及国家战略领域的应用。
在民用市场方面,我们芯片行业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民营气体公司、上市公司等,覆盖半导体、特种气体增压等关键场景,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同时,针对小规模的民营气体公司和一些小众场景,我们仍坚持“全系列无缝隙”的布局思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对高端客户,我们会提供配置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产品,其品牌构建、质量保证过程也更为复杂;而对于普通客户,只需满足性能指标和生产需求的标准产品即可,无需额外配置,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应对。
幻实:确实,大型企业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的,并致力于在市场中进行全方位的布局。所以在这样的公司带领销售团队、市场团队遇到的挑战也是不小的。那最后,我想问问刘总,您参加我们今天芯片揭秘的交流,有没有什么希望借此机会向行业或公众呼吁和号召的?
刘娟:我想借此机会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同仁做一个呼吁:当下各行各业都比较“卷”,无论是职场人、孩子还是老年人,大家都面临激烈竞争。我还是觉得,我们需要一些能够在小众、细分的领域脱颖而出的能力,而非通过恶意低价等非理性竞争手段去参与到各种竞争。若以产品的优势、技术能力包括其他的综合实力为核心标准来竞争,市场将呈现更良性的竞争环境,对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和经济发展也更有利。
幻实:非常感谢刘总今天做客芯片揭秘,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欢迎您再次回到芯片揭秘,跟我们分享公司的发展和您个人的感悟。
采访 | 幻实 ??编辑 | 小恺 ??审核?|?幻实
								
								
								
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