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晶圆衬底大盘点:一文搞懂衬底种类

08/08 09:41
2761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嗨,我是阿诚,这是我的第146篇文章,今天聊聊#晶圆衬底。

芯片制造这场精密工业大戏中,晶圆衬底就是舞台最底层的“地基”。它承载着上百层复杂工艺,对芯片性能、功耗、成本、可靠性有着决定性影响。衬底选得好,芯片才能飞起来;选得差,再好的设计也会打折。那今天就来讲讲,这些晶圆衬底都有哪些门派,各自有啥看家本领。

首先,江湖地位最稳的当属“硅”。它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靠的是便宜、成熟、好用。硅材料来源丰富(二氧化硅满地都是),加工工艺早已炉火纯青,CMOS技术一脉相承,尺寸越做越大,12英寸是主流,18英寸也在推进。不过硅也有短板,比如带隙小(1.12eV),发热时容易漏电,不适合高温高压场景;另外它是间接带隙,发光效率极低,基本不可能用来做LED。

砷化镓

当频率和光电转换成为刚需时,就得上砷化镓(GaAs)了。它的电子迁移率是硅的5-6倍,适合做5G射频前端、高速通信激光器等高频光电器件。更妙的是它是直接带隙材料,发光效率高,是LED和红外光源的好材料。但缺点也明显:材料贵、晶体难种、良率不高,还容易碎,加工风险高,尺寸一般只有4-6英寸。

碳化硅

如果你要应对高压、大电流,比如电动车驱动、工业电源、航天设备,那碳化硅(SiC)就是不二之选。它带隙宽、热导高、耐高温,击穿电压是硅的10倍,导热率是硅的3倍,性能拉满。但这些优势也带来了高门槛:长晶慢、缺陷多、成本高(比硅贵5-10倍),目前主流还是4-6英寸,8英寸还在爬坡。

氮化镓

氮化镓(GaN)可以说是近年崛起最快的明星材料之一,集高频、高压、低能耗于一身,快充、电源管理、5G射频、蓝光LED它样样精通。它的带隙比SiC还大(3.4eV),导通电阻低,电子迁移率也非常优秀。但GaN衬底难种,目前大多数都是异质外延,长在硅、蓝宝石或者SiC上——这虽然降低了成本,但也带来了晶格失配、缺陷率高等问题。纯GaN衬底虽然性能好,但价格贵得离谱,一片2英寸的都能卖几千美金。

磷化铟

光通信领域,磷化铟(InP)才是王者。它既能高速传输(电子迁移率比GaAs还高),又拥有和光纤完美匹配的带隙,成为1.3-1.55微米波段激光器的核心材料。但InP的硬伤是成本极高,衬底比硅贵百倍,尺寸又小,做不了大规模通用芯片。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衬底,比如蓝宝石(Al?O?),广泛用于LED外延生长,便宜、绝缘、透明,是照明领域的好搭档;但晶格与GaN不匹配,容易导致缺陷,而且导热性很差,限制了高功率LED的发展。还有氧化铝、氮化铝、氧化铍等陶瓷衬底,它们并不直接参与器件生长,而是作为高功率封装的散热基板,绝缘性与导热性兼具,属于幕后英雄。

一些“高端实验选手”也逐渐露面。比如SOI(Silicon on Insulator)结构,通过“硅-氧化层-硅”的夹层结构,降低寄生电容,适合射频、MEMS低功耗芯片;金刚石衬底更是未来极端散热应用的希望之星,热导率高得惊人(>2000W/mK),但目前受限于技术与成本,还处于研发阶段。

总结来看,不同衬底的性能差异巨大,从带隙、电子迁移率、热导率到晶圆尺寸、加工难度、生态兼容性,各有优劣。选谁,得看你是造CPU、做快充,还是搞光通信。大致规律是:通用芯片首选硅;要快就选GaAs/InP;要抗压选SiC/GaN;要省钱那还得回到硅;而LED最吃香的依然是蓝宝石衬底。

未来的趋势很明确——异质集成会成为主流。比如把GaN外延长在硅上,把SiC和GaN结合在功率模块里,或者搞出“硅+光”的混合结构芯片,兼顾性能与成本。这是半导体材料的新拐点,也将决定5G、自动驾驶AI算力、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下一轮突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