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深入线控底盘 无人驾驶从 可行 到 可量产 的关键一步

08/01 14:20
1388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自动驾驶技术逐渐从实验室驶向产业落地的今天,一项被长期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底层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整车架构和智能出行生态,那就是:线控底盘(Drive-by-Wire Chassis)

激光雷达芯片、算法被反复讨论,但真正支撑起一辆无人车“动起来”的,不是传感器,而是底盘。而线控底盘的兴起,正是无人驾驶从原型验证迈向大规模量产运营的关键拐点

什么是线控底盘?从机械连接到“电子神经系统”

传统汽车的“动能执行系统”——即驱动、转向、制动,依赖的是油门拉线、转向连杆和液压制动等机械/液压结构。而线控底盘通过电信号取代传统机械连接,实现对关键子系统的电子控制:

三大系统构成:

? 线控转向(Steer-by-Wire)

  • 无转向柱、齿轮齿条等机械结构;

  • 使用高响应电机编码器控制前轮(或前后轮)转角;

  • 可实现前后轮联动、可变转向比、Ackermann转向补偿、自动回正等高级控制策略。

? 线控制动(Brake-by-Wire)

  • 电子控制替代液压制动管路,控制精度达毫秒级;

  • 支持分布式制动、电子驻车、坡道保持、动能回收等多种策略融合;

  • 故障场景下具备制动冗余机制(如双MCU并联执行器、降级策略)。

? 线控驱动(Drive-by-Wire)

  • 多轮独立电驱单元(PMSM或轮边电机),实现每轮独立控制;

  • 可支持差速驱动、原地掉头、多模式动力调节;

  • 灵活适配城市配送、越野爬坡、景区缓行等多场景需求。

线控底盘的最大优势,是将执行层“数据化、模块化、可编程”,让车辆真正成为一个可被软件驱动的运动机器人

底盘架构进化:不仅是“线控”,更是“平台化”

伴随线控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提出**滑板底盘(Skateboard Chassis)**理念,将电池、电驱、悬架与三线控系统集成到底盘一体化结构中,上装与底盘完全解耦,形成更具扩展性的智能移动平台。

滑板化+线控架构,最终让整车成为“硬件可重构、软件可升级”的智能终端。这也意味着,未来车企不再需要“从零开发每一辆车”,只需基于一个成熟线控底盘平台进行快速定制和部署。

尚元智行:国产线控底盘走向产业化的头部力量

在这一领域,尚元智行(Shangyuan Zhixing)是国内率先实现智能滑板底盘量产化的企业之一。

其推出的AutoBots系列线控底盘,定位于L4级低速无人车场景,已广泛应用于无人配送、智能观光、安防巡逻、展陈零售等应用场景。

产品技术特征:

技术模块 描述
三线控集成 全系标配 Steer-by-Wire、Brake-by-Wire、Drive-by-Wire 模块
分布式电驱结构 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支持四轮/六轮/八轮独立驱动
TSCA控制架构 分层式控制总线架构,支持多任务软硬解耦与快速算法接入
底盘-上装解耦设计 滑板结构支持换装不同功能舱体,实现快速部署
工业级冗余设计 制动冗余、电源双备份、CAN双通道通信,保障运行安全
全场景环境适应性 支持-20℃低温、涉水路面、8°以上爬坡等工况
OTA + 云端远程诊断 具备整车级云端接口与在线健康监控能力

目前尚元智行在桐乡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制造基地,具备年产上万台底盘平台的交付能力。

出货情况与合作生态:

  • AutoBots系列已累计交付数千台线控底盘,在低速无人车行业处于头部梯队;

  • 合作客户涵盖城市物流运营商、头部景区、安防企业、科研高校等

  • 与中科院、吉大、CATARC、浙江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展开底盘协同创新合作。

技术指标一览(以AutoBots-W6为例)

指标项 参数
底盘尺寸 1800mm × 1200mm
控制接口 CAN 2.0B + UDP
制动响应时间 < 20ms
最小转弯半径 < 2m
最大爬坡能力 ≥ 20%
驱动方式 四轮独立永磁同步电驱
悬架系统 四轮独立悬架结构
支持协议 ROS2 / Apollo / 自主SDK

写在最后:底盘不再只是“结构”,它正在成为智能控制单元

我们正站在“智能出行基础设施”升级的前夜。在自动驾驶生态中,线控底盘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未来所有无人系统的控制核心。

未来,一个标准化、高可靠、可扩展的线控底盘平台将如“Android之于手机”,成为无人移动终端的关键底座。

而以尚元智行为代表的底盘科技公司,正逐步打破技术壁垒,实现国产线控平台的自主可控和规模化生产。这场从“机械车”到“智能体”的产业跃迁,正在从底盘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