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冰可能导致线路损耗增加、供电不稳,严重时会引发导线断裂、杆塔倒塌,造成大面积停电。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覆冰情况的及时精准监测,一直是电力行业探索的重要方向。TLKS-PMG-FB400 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装置(观冰精灵)在这一领域展现了独特的技术架构与实践价值。?
能源供应的技术创新?
户外监测设备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可靠的能源供应系统。该装置采用高效交流感应取电技术与太阳能混供电模式,形成了互补式能源解决方案。交流感应取电模块可直接从输电线路获取电能,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非接触式取电,避免了对线路本体的改动;太阳能板则作为补充能源,在光照条件下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两者结合确保了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电力稳定。?
针对直流线路的特殊性,装置额外配置可充电电源箱及 48W 太阳能板,通过优化储能管理算法,使设备在连续阴雨天气下仍能维持正常运行。这种灵活的供电设计,打破了传统监测设备对市电的依赖,为偏远地区线路监测提供了可行的能源方案。?
覆冰监测的技术路径?
精准测量覆冰厚度是该装置的核心技术目标,其采用 “视觉识别 + 数据建模” 的双重技术路径。装置搭载的工业级夜视摄像机,可采集高清线路图像视频,即使在夜间也能清晰捕捉导线覆冰形态,为后续分析提供可视化依据。更关键的是内置的 AI 覆冰图像识别算法,通过对覆冰图像的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能自动分析计算覆冰厚度,最大可识别 50mm 的等值覆冰厚度,识别精度满足实际运维需求。?
为提升监测的全面性,装置集成了多维度数据采集模块。微气象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等环境参数,这些数据与覆冰图像数据通过融合算法关联,可揭示覆冰形成的环境诱因;导线温度监测模块(监测范围 - 40℃~+120℃,精度 ±1℃)则能捕捉导线的温度变化,为判断覆冰类型(如硬冰、软冰)提供参考,形成了 “图像 + 环境 + 温度” 的多源数据监测体系。?
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技术逻辑?
监测数据的高效传输与处理,是实现远程管控的技术基础。装置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可根据现场信号条件灵活选择,确保覆冰图像、环境参数等数据能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对于山区、跨江等复杂地形,通过优化天线设计与信号增强算法,提升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避免了因信号弱导致的数据丢失。?
数据处理环节采用边缘计算技术,装置本地可完成基础数据的预处理与分析,仅将关键预警信息与压缩后的图像数据上传,减少了传输带宽占用。后端平台则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与分析能力,可对历史覆冰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通过建立覆冰增长模型,为预测覆冰发展态势提供数据支持。?
功能实现的技术细节?
在功能落地层面,多项技术细节体现了设计的实用性。实时监测功能通过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确保各监测点数据的时间一致性,默认采样周期可根据需求调整,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的数据采集;预警报警机制基于动态阈值算法,可根据线路型号、气象条件自动调整预警阈值,当覆冰厚度达到危险值时,通过图片上传方式发出报警信息,兼顾了报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安装部署的技术设计同样值得关注。装置采用硅橡胶压紧紧固方式,直接安装在输电线路导线上,这种非侵入式安装避免了对导线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保证了传感器与导线的紧密贴合。外径 142mm、长度 342mm 的小巧尺寸,减少了对线路风荷载的附加影响,适合在各种复杂线路环境中安装。北斗定位模块的集成,则能精准标记监测点位置,为故障定位提供空间坐标参考。?
技术应用的拓展价值?
从实际应用场景来看,该装置的技术优势在复杂环境中尤为明显。在山区输电线路,可应对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导致的覆冰频繁问题;在高海拔地区,其耐低温设计(工作温度适应 - 40℃及以上环境)能保障设备在严寒条件下的稳定运行;在跨江、跨海线路中,远程监控功能可大幅降低人工巡检的成本与风险。?
这种技术方案的价值不仅限于覆冰监测,其多源数据融合、低功耗设计、远程运维等技术思路,可为其他户外线路监测领域提供参考。例如,在输电线路舞动监测、绝缘子状态监测等场景中,类似的技术架构可实现快速复用,推动电力线路监测技术的整体升级。
阅读全文
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