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噪声系数(NF)测量仪器的普及使得噪声系数测量变得相当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理解噪声测试的相关原理。如果测试人员对影响测量的误差源没有深入理解,那么即使实现拥有噪声测量仪,也无法提升测试质量。
一、什么是Y因子
图1展示了用于噪声系数测量的Y因子法简化框图。
图1. 噪声系数测量Y因子法的简化框图
Y因子法将两个具有已知等效温度(热态温度Th和冷态温度Tc的不同噪声电平施加到被测设备(DUT)的输入端,并测量相应的输出噪声功率Nh和Nc。Y因子定义为Nh与Nc的比值:
公式1:
被测设备(DUT)的噪声温度Te,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2:
这里的关键概念是,Y因子法需要的是Nh与Nc的比值,而非它们的绝对值。这意味着测量设备的构建无需依赖经过校准的功率计。噪声系数测量仪器通常使用精密可变衰减器(图1)来替代校准功率计。
二、测量Y因子
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1. 连接冷噪声源,将衰减因子设置为1。
2. 测量输出噪声电平。
3. 连接热噪声源。
4. 逐渐增大衰减因子,直至功率计显示与冷源测量时相同的读数。
5. 从该测量中获得的衰减因子即等于Nh/Nc的比值,换句话说,衰减因子实际上就是Y因子。
对噪声系数分析仪操作原理的基本理解,有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实现精确测量的技巧。
三、噪声源不确定性
进行噪声系数测量时,需要一个输出噪声电平经过校准的噪声源(如图2所示)。噪声源的噪声电平通过其超噪比(ENR,Excess Noise Ratio)来表征。噪声系数测量仪器利用噪声源的ENR值计算被测设备(DUT)的噪声系数。
制造商提供的噪声源ENR(超噪比)不确定性是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之一。ENR的不确定度通常在0.1至0.2dB范围内,这种不确定度会直接导致噪声系数(NF)测量不确定度,通常几乎是“dB by dB”的影响。例如,若ENR测量不确定度为0.3dB,噪声系数测量不确定度也会是0.3dB。
需要注意的是,ENR测量是在噪声源工作频率范围内的多个离散频率点(如10或20个频率点)进行的。然而,由于设计良好的噪声源的ENR随频率变化缓慢,测量设备能够在校准点之间对噪声源性能进行插值,而不会引入显著误差。
四、选择噪声源:低ENRvs高ENR
商用噪声源最常见的ENR值为5dB、6dB和15dB。那么,对于给定的测量,合适的标称ENR是多少?需注意,ENR是表征噪声源热态与冷态噪声电平差异的指标。
使用低ENR的优势:
- 在热态测量时,测量设备处理的噪声电平较小。这有两个好处:首先,除非被测设备(DUT)增益非常大,否则测量设备更可能保持在线性工作区域;其次,测量仪器使用的内部衰减因子较小,因此其自身的噪声系数影响也较小。因此,低ENR噪声源可最大限度减少仪器非线性和噪声系数带来的误差。
低ENR的局限性:
- 当DUT的噪声系数较高时,不能使用低ENR噪声源。这是因为:若DUT的噪声系数相对噪声源的ENR过大,输出噪声主要来自DUT本身,导致热态和冷态测量的输出噪声几乎相同(Nh≈Nc),Y因子趋近于1。此时,公式2的分母趋近于零,Y因子的微小误差会导致等效噪声温度Te的测量误差显著增大。
推荐原则:
- 选择ENR比DUT噪声系数低10dB的噪声源。
- 6dB ENR噪声源适用于噪声系数不超过约16dB的DUT;
- 15dB ENR噪声源适用于噪声系数高达约25dB的测量。
五、通过衰减器降低失配不确定度
一般来说,射频信号链中不同端口的阻抗失配会导致功率传输不确定度,这是噪声系数测量中的重要误差源。衰减器可以抑制失配不确定度,因此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能否使用衰减器来降低噪声系数测量的不确定度?
为回答这一问题,可参考图中所示的Y因子法测量步骤示意图,其中在DUT前后添加了衰减器。
图3. 添加衰减器的Y因子测量配置
尽管衰减器可以改善端口的有效回波损耗并降低失配不确定度,但它们也会衰减目标信号并引入噪声。因此,若不进行完整分析,无法评估衰减器是否能提高整体测量精度。
图4显示了对于噪声系数为3dB的被测设备(DUT),在不同增益值下添加衰减器对其噪声系数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图4. 噪声系数不确定度随增益变化的关系
如预期所示,通过在输入端添加衰减器(输入pad),阻抗失配和测量不确定度得以降低。但在此示例中,添加输出端衰减器(输出pad)并未减少测量不确定度,这是因为输出衰减器会降低“噪声测量接收机”的有效噪声系数。下面我们来分析如何考虑衰减器损耗的影响。
六、被测设备(DUT)前端的损耗
为了实现噪声系数的精确测量,必须对DUT前端的任何损耗进行修正。DUT前端损耗的来源包括:
- 电缆衰减;
- 噪声源连接器与DUT不兼容时,插入测量环路的适配器损耗。
在校准步骤中,噪声源直接连接到测量设备,这会自动将测量参考平面设定在噪声源的输出端(图5)。校准步骤用于确定接收机的噪声温度TReceiver。
图5. Y因子法的校准步骤。
添加了DUT前端衰减器的测量步骤框图如图6所示。
图6. Y因子法的测量步骤。
根据上述框图,衰减器和被测设备(DUT)构成两级级联系统。假设测量得到该两级系统的噪声温度为T1,根据Friis方程,我们有:
公式3:
在公式3中,Tatten和Gatten分别为衰减器的噪声温度和增益。有耗网络的增益小于1。
对于衰减器,我们可以将损耗因子定义为其增益的倒数,即L1=1/Gatten。此处,L1为线性值(非dB值),且其值大于1。此外,物理温度为TL、损耗因子为L1的衰减器,其噪声温度为Tatten =?(L1-1)TL。因此,我们有:
公式4: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用噪声因子值来表示上述方程:
公式5:
考虑衰减器处于标准温度T0=290K的特殊情况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示例:TL=T0?的特殊情况
假设被测设备(DUT)前端的衰减器处于物理温T0,损耗因子为L1=1.5)(即增益Gatten=0.667)。若噪声系数测试仪测得级联系统的复合噪声系数为7dB,求DUT的实际噪声系数。
当损耗为L的无源衰减器的物理温度为T0=290K时,其噪声因子F=L(即其噪声系数的dB值等于损耗的dB值)。将Fatten=L1代入公式5可得:
公式6:
或者等效地:
公式7:
损耗因子L1=1.5的衰减器的噪声系数为NFatten=1.76dB。因此,我们有:
公式8:
NFDUT=7-1.76=5.24dB
七、潜在的噪声系数误差
在上述分析中,通过从复合噪声系数NFatten中减去衰减器噪声系数NF1来确定被测设备(DUT)的噪声系数。但若NFatten与NFDUT数值相近,且 NFatten的测量不确定度较大时,该方法可能导致显著误差。
示例:假设NFDUT实际值为2dB,复合噪声系数NF1为4dB,衰减器实际噪声系数NFatten为2dB。若因测量不确定度,测得NFatten为2.5dB,则计算得到的NFDUT=4-2.5=1.5dB ,测量误差达25%。 此外需注意,衰减器的损耗可能随频率变化。此时,应使用目标频率下的损耗数据修正损耗影响。
八、被测设备(DUT)后端的损耗
由于校准步骤将测量参考平面设定在噪声源输出端(图5),我们可将DUT后端的组件纳入校准环路,以修正其损耗影响。这会将DUT后端的所有损耗自动归入测量设备的噪声系数中,如图7所示。
图7. 带入DUT后端损耗的噪声系数测试配置
在图7中,位于DUT后端的组件B也被纳入校准步骤。然而,组件A无法纳入校准步骤,其损耗需按前所述单独修正。
若DUT后端的损耗组件无法纳入校准环路,则必须针对该特定损耗修正测量结果。图8的框图展示了一种测量场景:DUT与测量设备之间存在有耗组件。在此假设该有耗组件无法纳入校准环路。
图8. DUT与测量接收机之间存在有耗组件的噪声系数测量
利用上述框图,我们可以推导出将衰减器影响归入测量设备噪声系数的公式。应用Friis方程,测量仪器的修正后噪声温度为:
公式9:
如前所述,我们有Gatten=1/L2和Tatten=(L2-1)TL?,其中TL为衰减器的物理温度。将这些值代入可得测量设备的修正后噪声温度:
公式10:
需要注意的是,TReceiver是通过校准步骤获得的。测量步骤还能得出被测设备(DUT)与衰减器的级联合成增益G1=GDUT/L2,因此DUT的实际增益为GDUT=G1L2。
现在,我们可以定义Tcas为包含DUT、衰减器和测量设备的整个级联系统的噪声温度。利用Tcas、修正后的接收机噪声温度TReciever,cor和GDUT,即可求出DUT的噪声温度。
九、关于被测设备(DUT)前后端的损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测量中DUT的前端和后端均存在损耗,则需要通过更复杂的分析来修正损耗带来的误差。
希望本文能让你对噪声系数测量及Y因子法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使用可变衰减器替代校准功率计可降低测试设备成本。无论采用何种噪声功率测量方法,始终需要考虑噪声源的不确定性和夹具损耗——这些因素都会给噪声系数测量引入误差。
总结
现代自动化噪声系数测量虽简化了操作流程,但对误差源的深入理解仍是确保测量精度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Y因子法原理、噪声源特性、ENR选择、衰减器应用及损耗修正等核心要素,揭示了噪声系数测量中系统性误差的来源与控制方法。合理选择噪声源ENR、优化衰减器配置、修正前后端损耗,是提升测量可靠性的必要手段。唯有在自动化技术与理论认知的协同下,才能实现噪声系数测量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