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PLC全景与未来:西门子霸榜40%!缺困住了工程师!

10/17 13:28
128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在工业自动化的版图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业软件就是当之无愧的 “中枢大脑”—— 小到纺织机械的花型切换,大到汽车工厂的焊装流水线,几乎所有关键生产环节的控制指令,都得靠它来下达。可谁能想到,这个支撑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领域,一边是 176.6 亿元的市场规模(2024 年数据),一边却是本土工程师的生存困境,更藏着 “进口依赖3 与 “国产突围” 的激烈博弈。

PLC:工业自动化的 “万能控制手”,藏着多少技术门道?

先搞懂 PLC 到底是个啥 —— 它本质是专用于工业场景的 “嵌入式控制电脑”,硬件结构和咱们用的笔记本类似,但软件层面更 “懂工业”:不仅有梯形图、结构化文本这些编程工具,还能对接 MES(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甚至联动西门子 Teamcenter、达索 ENOVIA 这类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形成全流程管控。

它的核心价值,就是用 “可编程逻辑” 替代人工操作。比如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工厂里,PLC 软件能实时控制机械臂的焊接角度、喷涂精度,把生产误差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节拍,比人工管理效率提升 30% 以上。而且它还特别 “百搭”,不管是冶金行业的高炉温控(用的施耐德 Modicon M340),还是食品行业的灌装线调速(用的欧姆龙 CP 系列),都能通过编程适配,这也是它能覆盖石油、化工、电力等 20 多个行业的关键。

按行业惯例,PLC 主要按 I/O 点数分大、中、小三类:小型 PLC(I/O 点数<256)常用在纺织机械、包装机械上,像汇川技术的 H1U 系列就占了不少 OEM(设备供应商)市场;中型 PLC(256≤I/O 点数<2048)多配给机床、电子制造设备,三菱的 Q 系列在这领域很吃香;大型 PLC(I/O 点数≥2048)则是冶金、电力等重化工领域的 “刚需”,罗克韦尔的 ControlLogix 系列市占率能超 40%。另外,按功能分,它还能做开关量控制(比如电梯门的开关逻辑)、运动控制(比如机器人的轨迹规划)、过程控制(比如化工反应釜的温度压力调节),简直是工业领域的 “万能工具人”。

176 亿市场背后:欧美日系垄断,本土企业夹缝突围

2024 年中国 PLC 市场规模冲到 176.6 亿元,同比增长 14.45%,2025 年还预计突破 190 亿元,看着挺热闹,但撕开数据一看,本土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先看产业链:上游芯片英特尔瑞萨电子把持,电子元件依赖村田、TDK;中游硬件软件,西门子、罗克韦尔、施耐德、三菱、欧姆龙这几家 “巨头” 几乎垄断市场 —— 西门子综合市占率超 40%,光是 S7-1200、S7-1500 系列,就霸占了中小型 PLC 的半壁江山;三菱靠 FX 系列在 OEM 市场拿下 14% 份额;大型 PLC 领域更夸张,罗克韦尔一家就占 40%,施耐德、西门子紧随其后,本土品牌整体占比才 11%,说 “卡脖子” 真不是夸张。

分领域看,大中型 PLC 的前 5 大应用市场是电池设备(10%)、市政工程(9%)、冶金(8%)、汽车(7%)、物流设备(7%),这些领域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比如宝武钢铁的高炉控制系统,必须 24 小时无故障运行,所以大多选择西门子 S7-400、罗克韦尔 ControlLogix;小型 PLC 则集中在纺织机械(19%)、包装机械(16%)、机床工具(13%),汇川技术、禾川科技、信捷电气这些本土企业,靠着性价比和定制化服务,才在这一块抢下些份额 —— 比如信捷的 XC 系列,价格比三菱 FX 系列低 20%,还能提供 72 小时上门调试服务,很受中小设备厂商欢迎。

不过也有好消息,宝信软件已经研发出自主大型 PLC,打破了海外垄断;禾川科技的 PLC 还接入了华为鸿蒙工业生态,能实现与 IoT 设备的无缝联动。但整体来看,本土企业还处在 “小型突围、大中型追赶” 的阶段,比如大型 PLC 的核心工艺算法,咱们还得靠逆向研发,客户认证周期也比西门子长 3-5 倍,想真正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纯 PLC 工程师的 “生存困境”:不转型,真的挣不到钱了

聊完市场,再说说行业里最核心的人 ——PLC 工程师。现在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纯玩梯形图的,已经快被时代淘汰了”。这话虽然扎心,但却是实情。

我认识一个做了 8 年 PLC 编程的工程师,以前在长三角的机床厂上班,每天就是对着西门子 S7-200 写程序,调试设备开关逻辑,月薪最高也就 8000 块。后来工厂引进了工业机器人,要对接 ABB 的 IRC5 控制器,还要和 MES 系统打通数据,他因为只会 PLC 编程,不懂 IT 知识,最后被刚毕业、懂 Python数据库的年轻人顶替了。现在很多纯 PLC 工程师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每天泡在车间,对着设备调试到凌晨,工资却涨不动,比做 IT 的同学少一半都不止,关键是项目越来越少 —— 现在客户要的不是 “单一控制”,而是 “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只懂 PLC,根本接不了活。

为啥会这样?因为智能制造的趋势变了,现在讲究的是 IT(信息技术)+OT(运营技术)+CT(通信技术)融合。比如美的的 “灯塔工厂”,PLC 要和工业互联网平台(IT)联动,实时上传生产数据;要通过 5G(CT)实现远程调试;还要用 AI 算法(IT)做预测性维护,提前判断设备故障。你只懂 PLC 编程,怎么跟客户讲清楚数据怎么对接、怎么用算法优化生产?

现在行业里吃香的,都是 “复合型人才”:比如有人懂 PLC,还会用 WinCC 做可视化,能写 SQL 语句调取 MES 数据,月薪能到 1.5 万;更厉害的,会用 Python 做数据分析,还懂华为云、阿里云的工业平台部署,年薪轻松超 20 万。反观那些只守着梯形图、功能块图的纯 PLC 工程师,要么转做设备维护,要么被迫转行,处境越来越难。

未来趋势:技术融合 + 国产化,PLC 行业的新机遇

不过 PLC 行业也不是没机会,反而藏着两大风口。

一是技术融合。现在 PLC 软件都在往 “智能化、云化、虚拟化” 走:西门子推出了 “全虚拟 PLC”,不用硬件就能在电脑上模拟运行,调试效率提升 50%;罗克韦尔把 PLC 和 AI 结合,能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把停机时间减少 30%;施耐德还搞了 “云 PLC”,工程师在外地就能远程监控工厂生产,这些都需要 IT+OT+CT 的融合能力,对转型成功的工程师来说,就是大机会。

二是国产化替代。国家现在大力扶持工业软件,PLC 作为 “卡脖子” 领域,更是重点突破方向。比如汇川技术每年投入 15% 的营收搞研发,禾川科技还上市募资扩产,本土企业在小型 PLC 领域已经和国际品牌差距不大,下一步就是攻克大中型 PLC。而且随着华为、中兴在工业通信领域的发力,本土 PLC 还能接入自主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未来市场份额肯定会提升。

但对工程师来说,想抓住这些机遇,必须主动转型:既要懂 PLC 的底层逻辑,也要学 Python、Java 这些 IT 语言,还要了解 5G、边缘计算这些 CT 技术,甚至得懂点 MES、WMS(仓库管理系统)的知识。只有成为 “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赶上智能制造的东风,不然就算市场再大,也没你的份。

总之,PLC 行业既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工程师转型的 “试金石”。市场在增长,技术在迭代,唯有不断学习、主动融合,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站稳脚跟,不然就只能被时代甩在身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