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颗粒图像分析仪的样品处理中,超细颗粒与粘性颗粒是两类极具挑战性的特殊样品。超细颗粒因粒径极小、比表面积大,易受分子引力作用形成紧密团聚;粘性颗粒则因表面具有粘性,不仅易相互粘连,还可能附着在分散工具与测试载体上,导致颗粒分布不均。若按常规方法处理,往往难以获得清晰、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因此需针对性优化分散与上样技巧,才能满足仪器测试需求。?
对于超细颗粒,分散的核心在于削弱颗粒间的吸附力。常规机械分散难以打破超细颗粒的团聚体,需借助更温和且具针对性的分散方式。可先将超细颗粒加入适配的液体介质中,通过轻柔搅拌初步混合,再利用能均匀传递能量的分散手段,逐步打散团聚体。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剧烈操作,防止颗粒因碰撞产生二次团聚,同时要确保分散环境洁净,避免空气中的杂质颗粒与超细样品混合,干扰后续分析。此外,可通过在介质中加入少量辅助分散物质,进一步降低颗粒间的吸附力,帮助超细颗粒维持独立悬浮状态,但需提前验证该物质不会与颗粒发生反应,也不会影响成像效果。?
粘性颗粒的处理重点则在于减少粘连与附着。分散时,需选择不易被粘性颗粒附着的工具,避免颗粒粘在工具表面导致实际参与测试的样品量不足。若采用液体分散,需选用能降低颗粒粘性的介质,同时控制搅拌速度,防止因搅拌过快使颗粒相互缠绕加剧粘连。上样环节是粘性颗粒处理的关键,测试载体需提前进行特殊处理,降低表面对粘性颗粒的吸附力,例如在载体表面形成一层光滑且不易粘连的保护膜。上样时,应采用缓慢、均匀的方式将样品转移至载体,避免样品局部堆积,若发现颗粒出现粘连,可借助细且光滑的工具轻轻分离,防止因用力过大破坏颗粒形态。?
无论是超细颗粒还是粘性颗粒,上样后的检查与调整都不可或缺。完成上样后,需通过颗粒图像分析仪的预览功能仔细观察,若发现超细颗粒仍存在微小团聚,可适当补充温和的分散操作;若粘性颗粒附着在载体边缘,需小心调整载体位置,确保颗粒处于成像区域内且分布均匀。同时,需注意上样后应尽快进行测试,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超细颗粒再次团聚或粘性颗粒进一步粘连,确保仪器能捕捉到颗粒最真实的状态,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图像数据。?
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