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垣信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尘埃落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这一结果不仅为“千帆星座”卫星常态化发射提供了保障,更为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01、“保频占轨”时不我待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分配遵循“先申报先使用”原则,但需满足严格的发射时间与数量要求,否则将丧失资源使用权。大型低轨星座组网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节点:立项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第9年要完成总规模的10%发射,第12年要完成50%发射,第14年必须完成100%卫星发射任务。近期,中国星网21天内进行了5次发射,5组卫星接连升空,这样急迫的发射节奏是空前的,也将“保频占轨”真正落到实处。
垣信卫星同样是我国三大万星低轨星座之一,根据此前的部署计划,最终其将发射超1.5万颗卫星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也就是说,在既定规则下,“千帆星座”到2032年要有1500颗卫星在轨,2035年要有7500颗卫星在轨,2037年1.5万颗卫星要部署到位。而截至2025年3月,“千帆星座”完成五批次共90颗卫星发射,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垣信卫星从2025年3月12日完成第五批组网发射后,整整五个月没有任何新的发射计划,整个星座陷入长期停滞,究其根因是没有火箭执行发射任务。Omdia首席资深分析师杨光表示,中国星网最近密集发射,“国家队”的火箭会优先满足中国星网的需求,垣信卫星要想能够按计划完成星座部署,必须引入“国家队”之外的发射服务供应商。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标的项目,是垣信卫星今年发起的第三次火箭发射服务招标,其前两次招标因技术、资质等要求颇高,能达到入选标准的基本为“国家队”,最终均因“供应商报名数量不足三家”而宣告失败。相较于前两次,此次招标条件更贴合民营企业能力范围,堪称“量身定制”。因此,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三家民营企业成功入选,在业界看来亦在情理之中。
从利好层面来看,此次集采有望解决垣信卫星供应商不足的问题,为千帆星座的建设提供保障。同时,民营企业或将带来多样化的技术方案和价格选择,有助于垣信卫星优化发射成本,提高项目效率。
02、后续合作仍须磨合
引入民营火箭带来利好的同时,亦面临诸多挑战。短期来看,虽然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新型可复用火箭进入了候选名单,但它们普遍处于“首飞待定”环节。年底首飞能否顺利成功是第一道关卡,而即便首飞成功,想要在2026年3月之前完成发射任务,中间留给调试、验证、排期的时间窗口也非常紧张,可能引发后续的发射延误。
长期来看,当前卫星正逐渐从零星试验转向批量生产、成组部署,地面系统也同步加快调试步伐。整个产业链明显提速,行业迎来关键拐点。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种高强度发射节奏转化为可持续的常态——这要求火箭发射能力从“偶发”到实现“常态化”,而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在运力、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家队”存在一定差距,垣信卫星应与其开展更紧密、更充分的合作,保证发射的成功率。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此次集采是一个积极信号。一方面,垣信卫星的大规模采购需求刺激了市场活力,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导向;另一方面,入选企业的成功经验将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进入该领域,促进产业的良性竞争与技术创新。
在全球太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商业航天的这场突围不仅关乎企业利益,更关乎国家在太空领域的战略布局和竞争力。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商业航天能够不断突破,在这场苍穹竞速中占据有利位置。8月29日,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将在北京举办2025空间技术融合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汇聚产业链各方专家代表,共探空地融合创新之路。如需参会,请咨询:姜老师13683128338(微信同)。
作者:朱文凤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