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2024年全国专业就业率Top20榜单,电子信息工程哪去了?电子信息专业还行吗?

06/17 10:10
877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最近看到一份2024年的全国专业就业率排名,第一竟然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就业率高达81.12%,而曾经火热的软件工程居然排到了第五名,计算机更是跌倒了第七名,最要命的是咱们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传统专业通信工程居然排到了第12名,电子信息工程压根没有出现在榜单上。

唯一能够找回点颜面的是为电子科学与技术挤进了前三名,排名季军。

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曾经最为火热的专业,吸引了无数理工科考生为之癫狂,现在却在就业市场沦落到只有靠微电子才能撑起门面的境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信息类专业就没落了,在麦可思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给出了不同本科专业的薪资数据,如下表所示,在薪资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中,电子信息类专业占到4个,分别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月均收入7282元,电子科学与技术,月均收入7215元,高于软件工程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在7000元以上。而排名第一位的信息安全和第十名的机械电子其实都与电子信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所以结合上面的两份表格,电子信息类专业还是挺值得广大考生报选的,其中最好的就是微电子,即好找工作,工资又高。今天,射频学堂带大家一起重新认识一下电子信息类专业。

No.1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由来

咱们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至 19 世纪电磁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之时。当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从理论层面揭示了电场与磁场相互转化及电磁波传播的规律,为电子信息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1895 年马可尼成功实现无线电报通信,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电子信息时代,也促使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开始萌芽。

在 20 世纪,电子管、晶体管的相继发明,推动电子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率先开设电子学、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旨在为新兴的电子产业培育专业人才。以美国为例,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教育与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培养的大批专业人才,为美国电子产业的崛起以及后续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人才基础 。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国防事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高校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工作。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多所高校整合资源,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通信工程等专业。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便是在这一时期成为我国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些高校为我国通信、雷达电子对抗等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当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已发展成为涵盖众多子专业、学科体系完备的专业大类。在专业设置方面,依据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 版)》,电子信息类专业包含 22 个子专业,从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到新兴的微电子、光电信息、医学信息、人工智能等专业,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专业布局 。

从招生与报考情况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依旧是考生报考的热门选择。尽管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传统专业的就业排名有所下滑,但由于该专业与新兴技术紧密相连,发展前景广阔,对考生仍具有强大吸引力。以 2025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加本科招生名额,且新增计划主要投放在通信、电子工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急需和报考热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 。

在就业市场上,电子信息类专业呈现出复杂态势。一方面,传统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由于人才培养规模庞大,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在 2024 年全国专业就业率排名中,通信工程位列第 12 名,电子信息工程甚至未上榜。另一方面,部分新兴专业,如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凭借其在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重要地位,成为就业市场的 “香饽饽”,在 2025 年本科绿牌专业榜单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因与国家芯片战略紧密相关,科研经费和产业投资密集,就业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展现出强劲的就业竞争力 。

从产业发展角度,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我国在 5G 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储备 。

No.2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电子信息类专业将紧密围绕新兴技术发展,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随着 5G 通信技术的普及与 6G 技术的研发推进,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将在高速通信网络建设、通信设备研发、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万物互联时代,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将为这些专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促使电子信息类专业加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医学信息专业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医学深度融合,在医疗信息化、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等方向,为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助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致力于机器感知、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研究,为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这种跨学科融合趋势,将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拓全新的发展空间 。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专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我国正全力攻克芯片 “卡脖子” 技术难题,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力度,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将在芯片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自主可控与创新发展 。

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电磁场与微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在雷达、卫星通信光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专业将为国防安全、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

No.3 电子信息类专业高校排名

6月9日,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网站正式发布了《2025年ABC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上面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微电子工程等专业排名,我们整理如下:注释:下面内容来自于:2025年ABC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目录-中国大学排行榜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共579所,其中1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关联一级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该学科入选最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共有3所(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B类及以上高校共290所。2025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排名前列的院校分别为:清华大学(S,前2%)、电子科技大学(S,前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S,前2%)、北京邮电大学(S,前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前2%)、浙江大学(A+,前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前2%)、北京理工大学(A+,前2%)、哈尔滨工业大学(A+,前2%)、南京邮电大学(A+,前2%)、天津大学(A+,前2%)、南京理工大学(A+,前2%)、深圳大学(A,前10%)、华中科技大学(A,前10%)以及大连理工大学(A,前10%)等。部分高校排名如下:

评级 排名 高校名称 省份 排名范围
S 1 清华大学 北京 前2%
S 2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前2%
S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前2%
S 4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前2%
A+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前2%
A+ 6 浙江大学 浙江 前2%
A+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前2%
A+ 8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前2%
A+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前2%
A+ 10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前2%
A+ 11 天津大学 天津 前2%
A+ 12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前2%
A 13 深圳大学 广东 前10%
A 14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前10%
A 15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前10%
A 16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前10%
A 17 武汉大学 湖北 前10%
A 18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前10%
A 1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前10%
A 20 重庆大学 重庆 前10%
A 21 东北大学 辽宁 前10%
A 2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前10%
A 23 四川大学 四川 前10%
A 24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前10%
A 25 暨南大学 广东 前10%
A 26 厦门大学 福建 前10%
A 27 中北大学 山西 前10%
A 28 上海大学 上海 前10%
A 29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前10%
A 30 苏州大学 江苏 前10%
A 31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前10%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院校共148所,其中5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B类及以上高校共74所。2025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前列的院校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S,前2%)、东南大学(A+,前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前2%)、浙江大学(A,前10%)、上海交通大学(A,前10%)、西安交通大学(A,前10%)、复旦大学(A,前10%)、北京邮电大学(A,前10%)、南京邮电大学(A,前10%)、华中科技大学(A,前10%)、天津大学(A,前10%)、西北工业大学(A,前10%)、北京理工大学(A,前10%)、哈尔滨工业大学(A,前10%)以及北京工业大学(A,前10%)等。部分高校排名如下:

评级 排名 高校名称 省份 排名范围
S 1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前2%
A+ 2 东南大学 江苏 前2%
A+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前2%
A 4 浙江大学 浙江 前10%
A 5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前10%
A 6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前10%
A 7 复旦大学 上海 前10%
A 8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前10%
A 9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前10%
A 10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前10%
A 11 天津大学 天津 前10%
A 12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前10%
A 13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前10%
A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前10%
A 15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前10%
B+ 16 吉林大学 吉林 前25%
B+ 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前25%
B+ 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前25%
B+ 1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前25%
B+ 20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前25%
B+ 21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前25%
B+ 22 湖南大学 湖南 前25%
B+ 23 贵州大学 贵州 前25%
B+ 24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前25%
B+ 25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前25%
B+ 26 南开大学 天津 前25%
B+ 27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前25%
B+ 28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前25%
B+ 29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前25%
B+ 30 山东大学 山东 前25%

3,通信工程专业排名

通信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共462所(独立学院未纳入),其中10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专业B类及以上高校共231所。2025年通信工程专业排名前列的院校分别为:北京邮电大学(S,前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S,前2%)、电子科技大学(S,前2%)、哈尔滨工业大学(A+,前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前2%)、北京交通大学(A+,前2%)、华中科技大学(A+,前2%)、南京邮电大学(A+,前2%)、北京理工大学(A+,前2%)、西北工业大学(A,前10%)、武汉大学(A,前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前10%)、西南交通大学(A,前10%)、南京理工大学(A,前10%)以及武汉理工大学(A,前10%)等。
部分高校排名如下:

评级 排名 高校名称 省份 排名范围
S 1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前2%
S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前2%
S 3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前2%
A+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前2%
A+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前2%
A+ 6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前2%
A+ 7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前2%
A+ 8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前2%
A+ 9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前2%
A 10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前10%
A 11 武汉大学 湖北 前10%
A 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前10%
A 13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前10%
A 14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前10%
A 15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前10%
A 16 山东大学 山东 前10%
A 17 复旦大学 上海 前10%
A 18 深圳大学 广东 前10%
A 19 南昌大学 江西 前10%
A 20 天津大学 天津 前10%
A 2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 前10%
A 22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前10%
A 23 南京大学 江苏 前10%
A 24 吉林大学 吉林 前10%
A 25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前10%
A 26 湖南大学 湖南 前10%
A 27 重庆大学 重庆 前10%
A 28 上海大学 上海 前10%
A 29 苏州大学 江苏 前10%
A 30 河海大学 江苏 前10%
A 31 郑州大学 河南 前10%
A 32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前10%
A 33 宁波大学 浙江 前10%
A 3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前10%
A 3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 前10%
A 36 中山大学 广东 前10%
A 37 中南大学 湖南 前10%
A 38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前10%
A 39 四川大学 四川 前10%
A 40 东北大学 辽宁 前10%
A 4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前10%
A 42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前10%
A 43 兰州大学 甘肃 前10%
A 44 同济大学 上海 前10%
A 45 云南大学 云南 前10%
A 46 福州大学 福建 前10%

4,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共121所,其中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B类及以上高校共61所。2025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前列的院校分别为:清华大学(A+,前2%)、北京大学(A+,前2%)、电子科技大学(A,前10%)、上海交通大学(A,前10%)、复旦大学(A,前10%)、南京大学(A,前10%)、西安交通大学(A,前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前10%)、浙江大学(A,前10%)、哈尔滨工业大学(A,前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前10%)、中山大学(A,前10%)、南京邮电大学(B+,前25%)、华中科技大学(B+,前25%)以及吉林大学(B+,前25%)等。

部分高校排名如下

评级 排名 高校名称 省份 排名范围
A+ 1 清华大学 北京 前2%
A+ 2 北京大学 北京 前2%
A 3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前10%
A 4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前10%
A 5 复旦大学 上海 前10%
A 6 南京大学 江苏 前10%
A 7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前10%
A 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前10%
A 9 浙江大学 浙江 前10%
A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前10%
A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前10%
A 12 中山大学 广东 前10%
B+ 13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前25%
B+ 14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前25%
B+ 15 吉林大学 吉林 前25%
B+ 16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前25%
B+ 17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前25%
B+ 18 武汉大学 湖北 前25%
B+ 19 南方科技大学 广东 前25%
B+ 20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前25%
B+ 21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前25%
B+ 22 厦门大学 福建 前25%
B+ 23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前25%
B+ 24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前25%
B+ 25 山东大学 山东 前25%
B+ 26 福州大学 福建 前25%
B+ 27 上海大学 上海 前25%
B+ 28 兰州大学 甘肃 前25%
B+ 29 安徽大学 安徽 前25%
B+ 30 宁波大学 浙江 前25%

最后,电子信息类专业到底值不值得报考呢?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已20多年、仍在研发一线拼搏的“中老年电子人”,我深知电子信息类专业依然是一门极具潜力与价值的专业。如果你对电子领域怀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报考电子信息类专业绝对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这个专业是典型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领域,只要你肯投入精力去学习和钻研,未来必然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至于其他专业,我可能就不太熟悉了。如果需要了解其他专业的详细情况,我建议你去咨询张雪峰老师。他毕业于给排水专业,却对各类专业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相信他能为你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建议。

哎,每年高考完,都推荐一遍,但愿这是我最后以此推广自己的专业。蓝瘦香菇!看到这的,赶紧转发给你家刚高考的小朋友吧!

为什么推荐电子信息类专业?(附最新电子信息类学科评估结果)

你是否会选择“电子信息工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