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之下,我们需要一点冷思考。
如果你最近关注低空经济,一定会被一条条喜报刷屏:“某航司与某eVTOL制造商签署百架级战略合作协议”、“某公司意向订购千架飞行器”、“万亿市场蓝海即将开启”……一时间,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赛道热火朝天,纸面订单量屡创新高,一幅“空中出租车”遍地飞的未来图景仿佛近在眼前。
然而,在这份喧嚣与繁华背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些动辄上百亿、上千架的“战略协议”,究竟有多少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确认订单”?eVTOL的采购泡沫,究竟有多大?
一、 繁荣的表象:“战略协议”撑起的海量订单
我们先来看看这令人咋舌的“繁荣”:
头部企业领跑:国外的Joby、Archer,国内的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其公布的意向订单/战略协议数量早已突破四位数的门槛。航司、租赁公司、地方政府纷纷入局,唯恐错过下一代交通革命的船票。
“协议”而非“合同”: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新闻稿中使用的词汇是“战略合作备忘录(MOU)”、“意向订单”或“战略协议”,而非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采购合同”。
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期待:这些海量订单是讲给资本市场听的最好故事,它描绘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公司光明的未来,对于提振股价、吸引融资至关重要。
可以说,正是这一份份不具强制约束力的“战略协议”,共同撑起了eVTOL市场海量订单的摩天大楼。
二、 泡沫的隐忧:从“意向”到“确认”的惊险一跃
将“战略协议”等同于实际订单,无疑是将“预存款会员卡”当成了“即时消费收入”。这其中的泡沫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 技术成熟度:量产与认证是两道天堑
eVTOL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绝大多数产品仍处于测试、验证和适航取证阶段。能否最终通过各国航空监管机构(如中国的民航局CAAC、美国的FAA)的严苛认证,拿到“准生证”,是第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便取证成功,能否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规模化量产,又是另一道难关。
2. 商业模式的“灵魂拷问”:谁来买单?
经济性:“空中出租车”的票价能否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初期的运营成本必然高昂,是定位为高端商务,还是依赖政府补贴培育市场?
基础设施:起降场、充电/换电网络、空域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远远落后于飞行器本身的研发进度。没有完善的“路网”,“车”造得再多也无用武之地。
真实需求:在特定应用场景(如应急救援、景区观光)之外,城市日常通勤的规模化需求是否被高估?公众的接受度需要多长时间培养?
3. “协议”的非约束性:随时可能撤回的“承诺”
战略协议的核心在于“战略”二字,它表达了双方合作的意愿和初步规划,但通常不包含强制性的采购条款、违约处罚或预付款。当技术路线变更、市场环境恶化或企业自身战略调整时,这些意向订单可以几乎零成本地“蒸发”。
三、 泡沫之外:理性看待“协议”的积极意义
尽管存在泡沫隐忧,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这些“战略协议”的价值。它们并非全是“空中楼阁”,其积极意义在于:
市场教育的催化剂:海量订单的新闻效应,是对低空经济最有效的市场教育,让公众、资本和政府加速关注和理解这一新兴行业。
产业生态的粘合剂:这些协议将制造商、运营商、基础设施方、资本方甚至地方政府捆绑在一起,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生态合力”。
技术迭代的推动力:明确的“潜在需求”会倒逼制造商加速技术研发和验证,形成“以需促研”的良性循环。
四、 穿越周期:如何辨别“真需求”与“伪繁荣”?
作为观察者或潜在投资者,我们应如何拨开迷雾,看清本质?
关注“确认订单”与“预付款”:当新闻中出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采购合同”、特别是披露了预付款比例或交付时间表时,其“含金量”将大幅提升。
紧盯“适航取证”进度:这是eVTOL行业最核心的里程碑。取得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的企业,才真正拿到了入场券。
审视运营商的“落地能力”:采购飞机的运营商,是否同时公布了详细的航线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运营计划?一个务实的运营计划比一万个意向订单更有说服力。
观察资本流向:资本是聪明的。资金是更多地流向PPT造车的故事大王,还是流向那些在技术、生产和取证上稳扎稳打的企业?
eVTOL的天空足够广阔,足以容纳伟大的梦想。当前的“采购泡沫”,是任何一个颠覆性行业在爆发前夜都可能经历的“青春期烦恼”。它既有虚火,也孕育着真实的希望。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保持一份理性的乐观。既为每一次技术突破和真正的订单落地欢呼,也对那些仅停留在纸面的“战略协议”抱有一份审慎。当潮水退去,那些手握核心技术、稳步推进取证、并与生态伙伴深度绑定的企业,才能真正穿上裤子,成为引领未来空中交通的弄潮儿。
您认为eVTOL的订单泡沫有多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免责声明: ?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编写于此只是为了传递行业资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如有侵权请添加作者微信删除文章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