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5分钟制备8英寸纳米金刚石阵列,实现晶圆级集成

10/28 17:09
627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在量子技术领域,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 ND)被认为是构建下一代量子传感、量子成像和量子通信器件的关键材料。它能在极小的晶体内部形成独特的量子缺陷——氮-空位(NV)中心,可精确感知磁场、温度乃至单个分子的变化。

然而,要将这些尺寸仅为几十到数百纳米的“量子构件”有序排列在芯片,长期以来都是一道难题:传统的模板法、原子力显微转移法或自组装工艺要么耗时冗长,要么无法在大面积上稳定实现单颗粒控制。

近日,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褚智勤教授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韩国KAIST合作)报道了一项新成果: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静电场捕获(electrostatic-trapping)的新方法,在8英寸硅晶圆上实现了82.5%的单纳米金刚石捕获率,整个过程仅需约5分钟。这项研究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为量子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行路径。

电场“陷阱”精准捕获单颗纳米金刚石

研究团队通过在硅基底上制备微米级圆孔模板,并对其表面进行化学修饰,使孔底带正电、孔壁带负电,从而在孔内形成一个“沙漏形”的静电势场。带负电的纳米金刚石颗粒(表面含羧基–COOH)会被电场吸引到孔底中心,实现精确定位。

实验中,平均直径约150纳米的纳米金刚石经氧化处理后被分散在水溶液中。研究人员将其滴加在模板表面,仅静置5分钟,便可形成均匀的单颗粒阵列。

扫描电镜和暗场成像显示,纳米金刚石在模板孔中心分布集中,偏移距离普遍小于500纳米,表明该方法具有高空间精度与一致性

计算建模进一步证实,孔内电势分布呈非均匀状态,电荷梯度自然引导颗粒移动至电势最低处——即孔底中央。研究还发现,孔径大小直接决定捕获数量:孔越大,容易形成多颗粒堆积;孔径约3微米时,最适合单颗粒捕获,而孔深度影响相对较小。

快速、可重复、可扩展

这种静电捕获工艺操作简便,仅依靠常规光刻技术和溶液处理即可完成,5分钟内即可在8英寸硅片上制备出规则的纳米金刚石阵列,并可肉眼观察到图案区域。研究团队通过多次重复实验验证,其在25×25孔阵列上实现了82.5%的单颗粒捕获成功率,表现出高度可重复性。

相比以往仅能在毫米尺度实现少量排列的复杂工艺,该方法实现了从实验室到晶圆级的跨越,并可根据孔径精确调控阵列密度,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兼容现有CMOS工艺,迈向量子芯片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方法完全兼容现有CMOS制造流程。研究团队已在多种异质平台上验证了可行性,包括硅光波导氮化镓GaN)纳米柱及金微波天线等。去除模板后,捕获的纳米金刚石仍稳固保持在设计位置,显示出良好的工艺稳定性。

这种兼容性意味着,未来可将纳米金刚石阵列直接集成到标准微电子与光子芯片,推动量子传感、量子通信及量子计算等领域向实用化迈进。

意义与展望

通过静电场“陷阱”精准操控纳米颗粒的位置,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简洁、快速、可量产的纳米级集成方法。它不仅突破了纳米金刚石在大面积排布上的瓶颈,也为未来的量子器件提供了新的制造思路。

褚智勤教授团队的成果表明——量子材料的精准控制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微观操作,而正在走向晶圆级制造的工业化阶段。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基于纳米金刚石的量子传感、成像与通信设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规模化生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