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6G)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表述将6G正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为未来五年中国在6G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注入政策动力。
而在技术环节,当前,全球6G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8月底,3GPP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了第一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这标志着全球6G无线接入网标准化工作的正式启动,使6G从“概念探索”阶段进入“技术攻坚”的实质阶段。
本次会议确定了6G最小技术性能需求草案,在技术评估指南等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ITU为6G设定的愿景可概括为“一极致,三融合”。“一极致”指的是将5G原有的连接能力推向极致,而“三融合”则包括通感融合、通智融合以及天地融合,这构成了6G最革命性的特质。
标准化工作启动,那市场商用也就不远了!
- 01 -
但是,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积极的方面看,6G为运营商打开了全新的增长天花板。当前,个人移动市场的收入已接近饱和,增长乏力。6G所描绘的“万物智联”、“天地一体”和“通感一体”等愿景,将为运营商开辟企业级、政府级的广阔蓝海市场。
例如,通过提供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服务,运营商可以从传统的“地面网络提供商”升级为“空天地海一体化服务商”,直接向航空、航海、远洋勘探等行业收费。
同时,6G网络原生支持的感知和AI能力,可以让他们为智慧城市、自动驾驶、高端制造业提供远超当下5G网络价值的高阶解决方案,从而找到营收的“第二增长曲线”。
- 02 -
然而,机遇的另一面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财务压力——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史无前例的投资规模。建设一个覆盖全国、技术更复杂的6G网络,意味着新一轮的万亿级资本开支。三大运营商在5G上的巨额投资尚未完全收回,如果6G商用过快到来,将严重挤压5G的投资回报期,导致“旧债未清,又添新债”的尴尬局面。这无疑会急剧恶化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带来沉重的现金流压力和折旧成本,短期内利润会受到显著冲击。
除了资金压力,市场不确定性是另一个重大风险。在消费者市场,G时代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出现真正需要超高网速和超低时延的“杀手级”消费应用,用户是不会愿意为6G服务支付额外溢价的。运营商很可能面临“投入了金子,却只卖出了白菜价”的窘境,巨额投资无法在消费端转化为相匹配的收入。此外,在技术路线上也面临抉择困境:是选择相对平滑但性能可能受限的5G演进路线,还是另起炉灶建设全新的6G核心网?这背后是巨大的技术风险和成本差异。
白犀牛评论:
6G对三大运营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跳出当前增长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是一场充满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豪赌。运营商必须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与自身商业可持续性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采取“精准投资”和“生态共建”的策略,这非常考验经营层的管理能力!
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