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从深圳到西安,14座晶圆厂同时开建!

10/23 14:42
1398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十年前,我们还在问:“中国能不能造芯?”

今天,我们在问:“我们的芯片,够不够多?”

当中国的硅片再次发光,世界都得重新计算未来的坐标。在中国科技版图上,深圳从来不是“安分守己”的角色。过去十年,它凭借智能手机消费电子互联网产业站上世界舞台。而如今,这座城市又把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制造业核心——半导体。

近期,深圳市政府设立了一支规模达5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基金,用于扶持芯片设计、关键设备和先进封装等环节,目的就是要让“深圳芯”真正长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华为也在加速建设自有晶圆生产线,目标直指7nm甚至更高制程的AI芯片。这意味着,深圳正从“芯片设计之都”向“制造中心”转型,从产业链上游一路延伸到最核心的制造端。

有人说,过去十年,深圳造手机;未来十年,深圳造芯片。这句话,正逐渐成为现实。如果说深圳代表的是速度,那么西安代表的就是底蕴。作为千年古都,西安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在今天,它也开始拥抱最前沿的科技浪潮。

不久前,美光科技(Micron)宣布在西安投资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建设全新的存储芯片工厂,主要用于生产DRAM、NAND和SSD产品。与此同时,西安高新区也在加快建设新的晶圆制造基地,引入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及配套材料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对于一座传统制造基础雄厚的城市来说,这样的转型既顺理成章,又意义深远。过去的西安出土青铜器,如今的西安,正在出晶圆片。这并不是孤立的几个项目,而是一场全国范围的集体行动。根据多地政府及产业园区公开信息,从深圳、广州、厦门、合肥、武汉,到成都、西安、重庆,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14座晶圆厂在建或已开工,部分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背后的逻辑很清晰。首先是政策与资金的双轮驱动。国家大基金三期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地方政府也纷纷配套产业基金,为企业落地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其次是AI、智能汽车算力芯片等新兴需求的爆发,让国内晶圆产能迫切需要扩张。再加上区域协同布局的推动——南方重研发与封测,西部主攻制造与扩产——使得产业链得以形成互补。

更重要的是,国际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让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产能,这是一种生存需求,更是一种战略选择。

14座晶圆厂同时开建,不只是数字的叠加,而是一场制造体系的重构。根据SEMI的统计,2025年全球将有18座新晶圆厂开工建设,其中中国占据3座。但如果从地方层面的具体项目来看,实际数量远不止如此。

深圳的华为项目已在启动阶段,配套的SiCarrier设备厂也在同步扩建;合肥长鑫二期已经动工,扩充存储芯片产能;武汉光电子产业园二期项目也已开工;西安的美光存储工厂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成都正在建设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线。

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让“晶圆厂潮”不再是纸上谈兵。这不仅意味着新的就业与投资机会,更代表着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格局中重新占位。过去我们依赖进口设备和代工,如今正在一步步补齐短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