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凌方,编辑 | 章涟漪
当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按下自动驾驶的快进键,整个出行行业的变革或许不远了。
2025年10月17日,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人工智能论坛上,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向外界展示了公司的几项关键进展:全无人驾驶网约车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与广汽埃安合作打造的L4级Robotaxi车型,在今年年底就会开始正式的量产;滴滴自动驾驶规划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将提前实现。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2022-2026)的关键阶段。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在中国市场完成从技术到商业模式的双重验证:在技术上,于2026年底前在若干区域推出体验接近有人驾驶的Robotaxi服务;在商业上,实现覆盖车辆硬件、运维、保险等成本的商业化目标。
张博还提到了滴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宣传低调的原因。“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专注的去打磨技术,打磨产品,把它打磨得更好了以后,再推出到用户那里。”
01、两大关键认知:锚定自动驾驶落地的时间与路径
早在2015年,张博便耗时一年走访全球,访谈L4级自动驾驶领域顶尖科学家与工程师,形成的两大核心认知,至今仍指导着滴滴的实践方向。
其一,是对落地时间的判断:自动驾驶进入人类生活需10年左右,即从2016年启动研发至2026年,2026年将成为“自动驾驶元年”。滴滴的进展也符合这一判断。
张博透露,测试数据显示,滴滴自动驾驶车在早晚高峰、雨天等复杂场景中表现稳定,甚至能在夜间识别出躺在路边的醉酒行人,技术成熟度已逐步满足实际出行需求。
其二,是对落地路径的选择:最优路径是融入滴滴现有出行网络,构建“人类司机与机器人的混合网络”。
张博解释,这一选择源于双重现实限制:政策层面,自动驾驶测试采取“区域化开放”模式,例如北京目前仅亦庄允许移除人类司机开展测试与载人示范,跨区域无人驾驶服务暂不具备政策条件;技术层面,尽管AI大模型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进步,但当前技术仍无法在“任意A点到B点”“任意恶劣天气条件”下,均达到超越人类的安全水平。
基于此,滴滴设计了“混合派单模式”:当用户在平台输入起点与终点后,系统会实时判断两项核心条件——订单是否在政策允许的无人驾驶区域内、技术上能否应对路线中的复杂场景。若双条件均满足,便会向用户推荐“无人驾驶汽车”选项。
这种渐进式落地方式,既规避了政策与技术风险,也能通过真实订单持续积累数据,为后续规模化推广夯实基础。
02、九年磨一剑:滴滴的自动驾驶长征
根据张博回忆,2016年,滴滴启动自动驾驶项目时,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安全,二是出行体验的进一步提升。
“全球每年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90%是因为人类司机的醉酒、疲劳、分心。"安全,成为滴滴切入自动驾驶最原始的驱动力。
除此之外,滴滴自动驾驶的另一初心是重新定义出行体验。
"当人不再需要关注驾驶,车就变成了'移动的房间'。"张博描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未来图景,"你的会议室、休息厅、游戏室,将在车轮上无缝衔接。"
基于这样的愿景,滴滴制定了一个清晰的"三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2016-2021)是技术筑基期。张博透露,在这个阶段,滴滴完成了L4自动驾驶全栈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了所有核心技术。
第二个五年(2022-2026)是商业化验证期。"包括技术验证和商业模式验证。"张博表示,"我们希望在2026年底前,在若干区域推出体验接近有人驾驶的Robotaxi服务,并且实现收入覆盖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张博在现场透露:"从目前进展看,这个目标有可能会提前实现。"
第三个五年将是规模化和全球化期。基于滴滴已经在全球14个国家布局的网络,寻找最适合L4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政策土壤和技术土壤。
"2026年,将是自动驾驶走进人们生活的元年。"张博的这个判断,建立在近十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
03、“AI+硬件+场景”铁三角:支撑落地的核心能力
张博在分享中强调,滴滴自动驾驶的核心能力围绕“AI、硬件、场景”三大维度构建,三者协同作用。既是技术成熟的关键,也是支撑当前示范应用与后续商业化落地的底气所在。
AI:大模型驱动安全指标持续提升。
过去两年,AI大模型技术为自动驾驶带来显著推动。滴滴将大模型深度应用于“AI司机”的决策与感知系统,核心安全指标每年进步一个数量级以上,且目前未出现增速放缓迹象。
例如,在早晚高峰的交叉路口,AI能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学习,更精准地预测其他车辆、行人的行为,提前1-2秒规避潜在风险;在雨天、雾天等恶劣天气下,AI可快速调整跟车距离、刹车时机,保障行驶稳定性——这些能力已在广州、北京的全无人测试与示范应用中得到充分验证,成为“安全出行”的重要技术保障。
硬件:以安全冗余为核心,量产车型年底落地。
2023年,滴滴与广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广汽向滴滴自动驾驶投资1.5亿美元,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L4级前装量产自动驾驶汽车。这款计划于2025年底量产的车型,核心优势集中在“安全冗余”与“感知能力”,每一项设计都围绕“安全”展开。
安全冗余设计。搭载广汽埃安最新一代全球化安全冗余平台,配备弹匣电池,创造4.5米同级最长U型安全气帘。更关键的是,自动转向、电源、通讯、制动、驻车、定位、计算、感知等关键系统均采用“双套冗余”——即一套设备故障时,另一套可立即接管,从硬件层面避免系统失效风险。
多传感器配置。全车配备33个传感器,包括10颗激光雷达(6个近距补盲、4个长距)、4个4D毫米波雷达、1个Fallback前毫米波雷达、2个Fallback角毫米波雷达,以及多个高清摄像头与1个红外相机。
其中,红外相机的作用尤为关键。在亦庄的一次夜间路测中,路灯昏暗导致摄像头无法识别躺在路边的醉酒行人,激光雷达也仅捕捉到少量点云(与周边树枝难以区分),而红外相机在100米外就精准识别出目标,测试车提前减速避险,成功应对“1000万公里才出现一次”的极端风险场景。
三层安全防护。除了硬件冗余,系统还设置了三层安全防护:算法层面,独立模块分配专属算力,实时监测碰撞风险并触发刹车;软件层面,主系统故障时,备份系统可控制车辆安全靠边停车;硬件层面,传感器或计算单元失效时,独立设备能执行道内停车,形成“算法-软件-硬件”的多重安全保障。
场景:依托出行网络实现技术与需求融合。
滴滴当前日均近5000万的订单量(国内3710万+海外1196万),覆盖400个中国城市及14个海外国家,形成了全球规模较大、场景最多样的出行数据库。
这些真实场景数据,是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核心燃料”——无论是北京早晚高峰的拥堵路况、广州雨季的积水路面,还是海外城市的特殊交通规则(如部分国家的右舵行驶),都能通过数据反馈优化AI模型与硬件性能,让自动驾驶技术更贴合实际出行需求。
同时,自动驾驶服务已逐步融入滴滴现有出行网络,混合派单模式的长期运营,不仅验证了“人类司机与机器人协同”的可行性,也让用户在熟悉的出行平台中逐步接受“无人驾驶”这一新模式,为示范应用范围的扩大与未来商业化推广降低了用户认知门槛。
04、低调背后的行业考量
张博表示,“负责任的科技创新”是滴滴自动驾驶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安全优先”的技术选择上,也体现在对行业生态的考量中,这也是其始终保持低调的深层原因。
一方面,对“生命安全”的敬畏贯穿始终。
正如张博所说:“我们运送的是人的生命,我们始终把安全作为最优先不能妥协的优先项。”因此,滴滴坚持“安全指标显著高于人类司机后,再推出全无人服务”,宁愿多花时间打磨技术,也不愿为了“速度”牺牲安全。
过去9年,团队很少高调宣传技术进展,而是将精力集中在路测、数据积累、技术优化上,核心目标就是“让自己和家人都可以很放心的每天使用”——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会将服务正式推向普通用户,这种“以用户安全为核心”的逻辑,是滴滴自动驾驶的底色。
另一方面,以稳健节奏保障行业稳定。张博在分享中提到,新技术推进需要兼顾新旧业态的平衡,避免对现有出行生态造成冲击。
因此,滴滴选择“混合派单模式”,在保留人类司机订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动驾驶服务范围;未来,随着技术成熟,还计划围绕自动驾驶运维、远程监控、车辆管理等环节培育新职业,为行业创造新的就业空间,实现“技术进步与行业稳定”的协同发展,而非简单的“替代”。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