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LD 是什么?——它是“刷漆界”的完美主义者
在芯片制造里,有个任务叫“沉积”:要在一块晶圆上铺一层材料,可能是氧化物、金属、氮化物,厚度只有几个原子。听上去像刷漆,但 ALD(原子层沉积)不是“刷厚一点再打磨”,而是——一层一层、原子级别地刷。
如果一般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是“拿喷枪往上喷漆”,ALD 就像拿着牙刷在显微镜下每次刷一层分子。它慢,但均匀;贵,但稳。结果是:哪怕表面坑坑洼洼,它都能“贴合到毛孔里”,一点不漏。
二、它怎么做到的?——靠“握手”式反应,一次只谈一个条件
ALD 的诀窍在于它不贪心。
它不是一次把所有原料都丢进去让它们自己乱反,而是分两步:
先来第一种分子 A:它只会在有“空位”的表面上附着,附着满了自己就停,不多要。
然后清场:把多余的 A 吹走。
再来第二种分子 B:它只会找已经有 A 的地方反应,形成新的一层薄膜。
再清场:吹走残余的 B 和反应产物。
一次“握手”就长出一层原子。重复这个过程几百、几千次,就能堆出几纳米甚至几十纳米的膜。
这种一层一层“谈判式”的反应叫自限性反应:反应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不用人操心。
三、为什么芯片厂爱它?——因为它“均匀、干净、可控”
1. 均匀到变态
现代芯片里有很多深沟、细孔、立体结构。普通的沉积方法,气体进不去、涂不匀,就像刷墙只刷到外面,角落还露底。
ALD 不一样,它的反应分子能钻进这些“深沟”,一层一层贴上去,不留死角。
2. 干净到可验证
ALD 的反应过程很“规矩”:先吸附、后清洗,再反应、再清洗。没有多余的副产物,也几乎没有杂质残留。芯片厂喜欢这种“行为可预测”的工艺,因为干净意味着良率高、可复现、少掉线。
3. 可控到夸张
工程师想长 10 纳米膜,就跑 100 个循环;要 5 纳米,就跑 50 个。每个循环都是一个“标准动作”,误差可以做到?亚埃级(小数点后十亿分之一米)。这在半导体里意味着:版图能更紧,器件能更稳。
四、它被用在哪?——藏在你手机和电脑的“肺和神经”里
晶体管的栅介质层:ALD 用来长超薄的“门氧化层”,让晶体管能开能关但不漏电。
存储器(DRAM、3D NAND):几百层堆叠的结构里,每一层电容、隧穿层都靠 ALD 铺。
金属衬层和阻挡层:防止铜或钴扩散、短路,用几纳米厚的 ALD 膜“守边界”。
封装钝化层:最后一道保护膜,也靠它“封得紧、贴得牢”。
你手机里、电脑里每个芯片,可能有几十次 ALD 过程在里面默默干活。
五、它的代价——慢、贵,但“值”
ALD 的沉积速度非常慢,一秒可能只长几埃。对比起来,其他沉积工艺一分钟能刷好几百层。但芯片厂仍愿意用它,因为当结构越来越复杂、线宽越来越细,慢工才能出细活。就像精装修不能用喷漆,得拿小刷子一点点抹;ALD 就是那把小刷子。
六、用一句话总结:
ALD 是让原子排队干活的工艺。
它不靠速度赢,而靠规则、均匀、干净、精确。
当别的工艺在“堆材料”,ALD 在“雕原子”。
在几纳米的世界里,这种精细程度,就是芯片性能和良率的胜负线。
欢迎加入半导体学习社区,每天了解一点知识。
欢迎加入行业交流群,备注岗位+公司,请联系老虎说芯
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