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踩下油门”

10/20 15:44
1299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迎来一个关键的“拐点”时刻。

10月15日,正极材料龙头当升科技公告称,已与精细化工龙头博苑股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计划在碘化锂、硫化锂等上游关键原材料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领域展开从技术开发、产品供应到资本层面的深度捆绑。

这不仅是固态电池领域首次出现电池材料企业与传统化工巨头的强强联合,更被视为迄今为止,作为全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的硫化物电解质,在产业化道路上所取得的最为显著的进展。

它标志着一项在学术界酝酿已久的关键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推向产业化的快车道。

技术与资本合力:锁定产业化关键拼图

此次合作的核心,直指含碘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中,硫化物体系因其高离子电导率而被寄予厚望,但其与锂金属负极的界面稳定性一直是困扰业界的核心难题。

而“碘”的加入,被证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碘离子不仅能促进锂金属均匀沉积、有效抑制致命的锂枝晶生长,还能在电池内部扮演“固态氧化还原介质”的角色,加速反应动力学,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倍率性能。

当升科技在此领域早有布局。公司此前已建成数吨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小试产线,并声称其研发的氯碘复合硫化物电解质已实现稳定制备,离子电导率高,且可在低于5Mpa的低压下运行,满足了应用端的关键需求。

此次与博苑股份的战略联手,则精准地补全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块关键拼图——原材料保障。

博苑股份是国内碘化物领域的绝对龙头,而碘矿资源高度集中于海外。机构测算,每GWh固态电池对碘的消耗量高达90吨,是钙钛矿光伏组件的9倍。

锁定博苑股份,不仅体现了当升科技对含碘路线产业化的巨大信心和执行力,更从战略上规避了上游核心资源被“卡脖子”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博苑股份独特的“产品+回收”商业模式——向客户采购含碘废料并循环利用,也为未来固态电池材料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博苑股份最新公告指出,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高纯度碘化锂的自主研发与工艺定型。公司4000吨/年无机碘化物生产项目,预计于2025年年底建设完毕并进行试生产,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产300吨碘化锂的生产能力。后续商业化进程尚需客户验证。

从学术突破到产业共识

这一产业界的重磅合作,与近期学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完美呼应。

就在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领衔的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包括央视、新华社在内的官方媒体集体报道。

该团队通过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成功开发出一种无需外部加压即可实现电极与电解质自主修复紧密接触的技术。

这被称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的“零外压硫化物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为解决固态电池的终极界面难题提供了一种可量产的方案。

从实验室的“零外压”方案,到当升科技的“低压”运行产品,再到与上游碘化物龙头的深度绑定,一条清晰的产业化路径图已然浮现。

此次合作的深层意义在于:

1、技术路线的确认:它强烈暗示,在纷繁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中,“含碘硫化物”正迅速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共识方向,尤其是在适配高能量密度锂金属负极的应用上。

2、“大化工”思维的胜利:从硅碳负极靠近硅烷气源,到电解液本质是氟化工,此次合作再次印证了锂电池产业发展的终局是精细化工的延伸。专业分工与强强联合是产业成熟的必经之路。

3、解决方案的迭代:当升科技提供的并非单纯的材料,而是包括正极、电解质以及专用界面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打破了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黑箱”,有利于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迭代。

总而言之,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的结盟,是学术前沿突破与产业资本力量的一次完美结合。

它不仅解决了技术问题,更打通了供应链瓶颈,标志着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被猛烈地踩下油门,一个全新的产业化阶段或已近在眼前。

 

相关推荐